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推僧皎然为唐代第一诗僧:“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
大唐除了文风昌隆之外,佛教亦大盛。许多高僧于诗文一道,亦多建树,僧皎然是其中翘楚。
皎然,本姓谢,字清昼,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后人。
明 尤求 西园雅集图局部
到谢清昼这一代,谢家已衰落,但家学渊源仍在。少年谢清昼博学多才,精通六艺,曾是江南一带出名的才子,他年少时曾有满怀壮志,想要在仕途有所作为。
然而,彼时的大唐,正是玄宗后期,君王沉迷酒色,权臣李林甫当道,早已不复盛唐时对文人的看重与包容。
谢清昼几番奔波仕途,都是徒劳无功。心灰意懒之下,便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法号皎然。
出家之后,皎然不再醉心仕途,也不再受乱世纷扰的影响,一边精研佛道,一边寄情山水,奉清茶两盏,与知交应答,于诗、佛、茶三道皆有建树,成就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结当世名流,襄《韵海》盛事
皎然笃信佛道,却不固步自封,与当时的名流大家多有交集,灵澈上人、颜真卿、茶圣陆羽等,都与皎然相交甚笃。
皎然曾与灵澈上人,共同隐居于湖州的杼山妙喜寺,二人品诗论道,相处甚欢: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
北宋 佚名 白莲社图局部
你看,两个人踏春看茶,折柳观云,日子过得何等惬意悠然!
皎然与陆羽的“缁素之交”,同样流传于世。
年长十几岁的僧皎然,于陆羽而言,是亦师亦友的存在。皎然的诗作中,与陆羽相关的有好几首: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这首诗里可见皎然对陆羽的居住环境很是熟悉,是常来常往的。
陆羽自幼被父母遗弃,加上容貌丑陋,不善言辞,与人交往甚少。却因为关于茶道的共同爱好,与皎然一见如故,交情颇深,他写《茶经》的时候,常常与皎然品茶论道,皎然关于茶道的见解,对陆羽助益颇多。
皎然、陆羽与颜真卿的交集,更被传为佳话。
唐大历七年,颜真卿因为性格过于耿直,被外放到湖州任刺史,大历八年到任。
在湖州,他与皎然、陆羽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好友。三人品茶论文,颜真卿在妙喜山修建了一座亭子,因为这座亭子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陆羽给亭子命名为“三癸亭”。
明 仇英 写经换茶图局部
三人常常在亭中品茗论道,诗歌酬和,后来颜真卿想要出资编一部诗词韵字的辞典,皎然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了一大批文人才子,组成当时非常出名的“湖州文人集团”,共同编撰了著名的《韵海镜源》。
《韵海镜源》是一部音韵学巨著,成书共360卷,可惜战乱频仍,到宋朝时,这部书的大部分已经遗失,仅存16卷。
《韵海镜源》的主要编撰场所,就是僧皎然隐居的妙喜寺。当地人还修建了韵海楼作为纪念,颜真卿亲自撰写《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详细记录了修书的过程。
据碑文记载,在湖州参与编撰的文人,多达58人,其中许多都是当时文坛的精英。张志和、灵澈、陆羽等,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主导,就是皎然。
皎然的《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赏析》,记录了当时英才云集的盛况:外学宗硕儒,游焉从后进。恃以仁恕广,不学门栏峻。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亲承大匠琢,况睹颓波振。错简化铅椠,阅书移玉镇。曷由旌不朽,盛美流歌引。——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赏析》
皎然洒脱不羁的性格,和博采众长的才学,让他在文人中很有影响力,与这些人的交流,又促进了僧皎然自身才学的增长。
诗情蕴禅意,《诗式》开新风
皎然被奉为第一诗僧,在佛学与诗道上,都颇有建树。
虽然是半路出家,僧皎然的心志却非常坚定。出家之后,他便一心精研佛学,凭借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大力推广佛学文化。同时,他虽笃信佛道,却不是避世而居苦修的和尚。
吾道本无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弥觉此心真。——皎然《寓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佛学一道,讲究无我,既然无我,也就没有执念,自然不会嫌憎俗世中人,即使身在闹市,也能保持一份本心。
也是因为这种认知,皎然的诗多是与朋友往来应答之作,充满了闲云野鹤的闲情逸致,看淡生死富贵的豁达淡然,与出尘脱俗的佛家思想。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短歌行,短歌无穷日已倾。邺宫梁苑徒有名,春草秋风伤我情。何为不学金仙侣,一悟空王无死生。——皎然《短歌行》
皎然的诗里有禅意,亦用佛家思想来品诗论诗。他在创作诗歌理论著作《诗式》时,也借鉴了佛学的思想。
在《诗式》的总序中,他这样写道: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证其源……若君子见之,庶有益于诗教矣。
彼时,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百废待兴,文坛亦遭到重大打击。大唐文人们,急需一个引领者,一场动荡之后的文化变革。
皎然编写《诗式》,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之下。
一段总序将《诗式》的创作意图介绍地清清楚楚:文坛式微,风雅将灭,写这本书给学诗者作为参考。
《诗式》的结构,受佛教藏论的影响,看似每节内容各论一点,互不关联,却又有脉络贯穿全书,散而不乱。
结构之外,《诗式》的内容,同样受到佛学的影响。
佛学讲究“境”,许多佛经中提到“境界”一词,如《无量佛经》中讲“斯文宏深,非我境界” ,唐诗中许多佳作亦注重“境”。
皎然在《诗式》中,总结前人的经验,系统地论证了“境”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主张境中含情,情由境发。
此外,《诗式》中的“取境”、“中和适度”、“风流自然之美”等观念,都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诗式》是以佛学论诗的开山之作,对中唐之后,唐诗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开茶道先河,助《茶经》问世
皎然的生活,离不开茶。茶既是他谈禅论道的媒介,也是他以文会友的助力,更是他心头之好。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僧侣饮茶之风,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到了唐朝,僧人饮茶,已经成了礼佛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与皎然同时代的高僧怀海,曾编写僧侣《清规》,后世也称《百丈清规》。从《清规》的记载来看,寺院的重要活动中,都少不了茶。
唐代僧人起床,先饮茶,后礼佛。不仅僧人普遍喜茶,寺院还会用茶供养三宝,招待香客。
关于僧人喜茶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僧人打坐参禅极为耗费心神,茶能提神醒脑,于修行有益。皎然的喜茶,除了是僧人共性,也与他的交游有关。唐代文人大多好酒,但僧人戒酒。为了不失礼又不破戒,皎然提出了以茶代酒的做法,这种方法,既不失礼数,又守了清规戒律。
对于茶道,皎然颇有见地,他的许多诗作中,都能见到茶的影子。比较有名的是《饮茶歌》: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
这首诗被称为茶道的“开山之作”,不仅在色、香、味三个角度对茶极致推崇,赋予茶几分出尘仙气,更是通过“三饮”的层层推进,奠定了茶道的“雅”字——后世人饮茶称为品茶,意思是分三口饮之,正是对应《饮茶歌》中的“三饮”之说。
《饮茶歌》奠定了僧皎然茶道创始人的地位。皎然对“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的影响更是颇深。
安史之乱中,陆羽为避战乱,跟随淮河一带的百姓,到达湖州。
传说,陆羽在湖州调查当地的茶叶时,有一回路过妙喜寺,觉得口渴,就到寺里讨口水喝。寺里的和尚递给他一杯茶,只一口,陆羽就被惊艳到了,直呼这是自己二十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打听煮茶的人是谁,并因此结识了善烹茶的僧皎然。
因为对茶的热爱,皎然与陆羽一见如故。陆羽就此在妙喜寺住下来,时时切磋茶道。
在皎然的指点下,陆羽首创茶的“采、蒸、捣、拍、焙、穿、封”七大工艺,整理了“三沸理论”等一系列煮茶秘技。
皎然与陆羽,一个是茶道之开先河者,一个是茶道之集大成者,何其有幸,生于同一时代,世人皆称二人为“茶道双子星”。
尾声
僧皎然少年有才名,却因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灰心之下遁入空门,在乱世之下将自己活成闲云野鹤般的逍遥自在。
但他出家不避世,更不曾浪费了家学渊源,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走各方,成就了陆羽,也壮大了文坛。
诗与禅,与茶,本是互不相关的平行线,皎然却凭一己之力,将三者彼此融合,互相促进,诗中有禅意,禅道有茶香。让庸常生活有了雅趣,又让高入云端的禅学多了人间烟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