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3年,汉朝最有权势的大太监石显正在帮助皇帝批阅奏章,一封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的内容是建议皇帝封自己为关内侯,同时让自己的兄弟入宫做自己的下属。这样的奏章都是为了拍自己的马屁,想让自己提拔他们,每天自己都会看到这样的奏章。石显对于这些人都会拉拢,毕竟帮自己说话的人越多,自己就越能在朝堂上保持权势。
后来,他又看到了一封贾捐之上的奏书,内容是保举杨兴出任京兆尹。石显发出一声冷笑,没有像往常一样满足拍马屁的人。而是报告汉元帝,将杨兴、贾捐之逮捕入狱。
石显为何拒绝投靠自己的人?
这就要从杨兴和贾捐之的那次密谋说起了。
几天前,长安的一个县令杨兴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准备休息。这时,他的好朋友贾捐之来访。贾捐之是《过秦论》作者贾谊的后代,继承了先祖的文学天赋,在当时很有声名。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国家大事。贾捐之一针见血,针砭时弊,说得杨兴连连称是。杨兴不禁感叹好友有这样的才华,却因得罪大太监石显而不被重用。而五鹿充宗没什么本事,却因巴结石显,成为尚书令,比自己官还要大好几级。人生真是灰暗啊。
贾捐之经过这么多事,心里已经释然了。没事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天,骂骂大人物,逍遥一生也算不错。他说:“现在京兆尹(长安市市长)已经空出来了,你政务水平很高,很有希望。若我能面见皇帝,一定向他举荐你。”
杨兴听了很高兴,随即心中一动,自己现在财产较少,石显那帮人又都是大老贪,压根看不上自己。那自己为何不走另外一条路,投资“潜力股”,日后自己轻轻松松就能坐上高位。他对贾捐之说:“你妙笔生花,若是当尚书令,可比现在的尚书令五鹿充宗要强多了。”
贾捐之以为好友在开玩笑,也开玩笑回应:“我当尚书令,掌管全国官员;兄弟你当京兆尹,掌管全国中心。咱们一起合作,让石显那群小人退出朝堂。天下一定局势安定,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会上升几个数量级。”说完又开始骂起石显来。
杨兴这时没有像平时一样和好友一样骂石显,反而制止了好友,说道:“现在石显如日中天,皇上也信任他。我们想往上走,和他作对是不明智的,太傅萧望之都被打下去了。我们要利用石显,来办成我们的事。我们可以联名上书称赞石显,这样石显一定会很高兴。然后你上书保举我出任京兆尹,这样石显一定不会阻拦。我出任京兆尹,在皇上面前为你说话,凭你的才华,代替五鹿充宗是早晚的事。那时,石显我们再想办法慢慢收拾他。”
不过,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能做到高位的人,都是有过人之处的,尤其是对人心的把握。石显本来对一直骂他的贾捐之突然称赞他感到疑惑,但看到后面贾捐之保举杨兴的奏书,就马上明白了两人的“小算盘”。
石显不禁有些庆幸,幸好自己对贾捐之印象很深。否则让杨兴当上京兆尹,到时他再趁机推荐贾捐之,那么自己就会失去对朝堂的掌控权。到时,墙倒众人推,自己会有什么下场,自己都不敢想像。
石显马上向汉元帝告状,说贾捐之和杨兴两人是奸诈小人,互相吹捧,打算靠此蒙骗皇上,大逆不道。
汉元帝非常生气,不过他却不知杨兴和贾捐之两人并没有互相称赞,而是共同称赞石显。石显借题发挥,才是欺君之罪。汉元帝不辨是非,难怪汉宣帝说以后汉家王朝会败于他。
摊上这样的皇帝,再加上这么狠辣的宦官,让很多想走“曲线救汉”的人都打了退堂鼓。人们要么辞官归隐,要么投靠石显。石显获得别人的贿赂多达一万万两,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石显也因此可以继续称霸朝堂,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日子一天天过去,汉元帝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石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汉元帝看到石显的表现后,认为石显的确是大忠臣。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石显着急是害怕汉元帝驾鹤西去后,自己以后没了靠山,会很惨的。
对于石显这种会变通的人来说,靠山没了,那就再找一个。
正好汉元帝因为喜爱傅昭仪,想改立其所生儿子刘康为太子。朝中一些大臣见到风向,也开始为刘康说好话。
石显却坚定地维护太子,不断地在汉元帝面前说太子好话。石显这么做主要是由于太子喜欢安乐,石显认为这样的人容易欺骗。
同时,自己的盟友外戚是太子的亲戚。为了巩固联盟,自然支持太子。
后来,由于众多大臣的支持,汉元帝改换太子的念头作罢。
公元前32年,太子即位,即汉成帝。石显认为自己像以前一样身居高位。结果,汉成帝下了一道旨意,将石显调到长信宫做太仆,其实是将他调离权利中心。
大臣们看到皇帝的态度,纷纷上书弹劾石显。石显被免官归乡。由于以前亏心事做得太多,一路上总是害怕被别人害,最终病死在路上。
石显若是11年前让杨兴当上京兆尹,后续自己虽然可能会失势,但当时干的缺德事不多,顶多被人们骂两句,最后也会得个善终。而这11年间,石显称霸朝堂,打击异己,不知收敛,最终以悲惨收场。所以做人不要太张狂,报应早晚会来。
汉成帝解决掉石显,按理来说应该会成为明君。结果,汉成帝太过着急,为了解决石显,提拔了以王太后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王莽就是其中之一。而汉成帝为了避免王氏出现一个“王显”,又提拔另一个外戚,大搞平衡之术。他以为自己很聪明,两方人马彼此制衡,自己只要饮酒作乐,就可以像上古圣人那样“垂拱而治”。他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从此君王不早朝。
结果,王氏外戚比较猛,干掉了另一个外戚,掌控了朝堂,也为王莽篡汉打下了基础。
所以做事不能太过着急,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做事太过着急的皇帝,往往事与愿违。隋炀帝、建文帝、崇祯皇帝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