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访印之际,莫迪政府宣布对华钢铁加征12%关税,剑指中国意味浓厚。
美印“眉来眼去”
近日,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带着家人访问印度,这本身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巧合的是,印度几乎同时宣布,要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
这关税冲着谁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主要目标就是中国,这一下,就把美印关系的热络和中印关系的微妙,直接摆在了聚光灯下。
这毕竟是十二年来美国副总统的首次正式访问,哈里斯本人还有印度血统,再加上眼下全球贸易关系紧张,美国这趟“软外交”显然是用了心思的。
印度那边,莫迪政府自然也是高规格接待,官方的说法是,双方在能源、国防、技术合作方面谈得“非常满意”,对推进贸易协议也“充满期待”,场面上一片“哥俩好”的气氛。
但这“哥俩好”的背后,美国的意图并不难猜,自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争端以来,华盛顿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孤立中国。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自然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美国希望印度能在关税问题上与其协调立场,更深层的目标,则是将印度更紧密地纳入其“印太战略”框架,充当制衡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
不仅如此,美国还有意扶持印度制造业,希望它能逐步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某些角色,印度庞大的人口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看起来确实符合美国寻找“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某些想象。
印度当然清楚美国的想法,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印度一直渴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美国深化关系无疑是一条路径,通过向美国靠拢,印度希望换取美国在关税、投资、技术和国防上的实际让步。
更关键的是,印度手中握有一张牌,与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2024年数据显示,中印双边贸易额约127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出口高达1135亿,而印度对华出口仅143亿,逆差接近千亿美元。
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印度深知,其制造业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电子元件和化工原料。
相比之下,印度出口的铁矿石、铜矿石等虽然中国也需要,但可替代性要强得多,印度正是想利用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为自己在美国那里争取更多筹码。
钢铁关税
这次对部分中国钢铁加征关税,就体现了印度这种试图在中美之间找位置的心态。
一方面,它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印度在贸易问题上是考虑你们关切的,另一方面,印度也明白,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不符合其长远利益。
毕竟,中印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不仅是印度关键商品的供应国,也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从长远发展看,印度很难彻底脱离中国的供应链和技术外溢。
尤其在中印边境局势刚刚有所缓和的背景下,印度的关税举动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难免给中印关系带来新的干扰,甚至可能招致中国的反制。
中国商务部已经明确表态,反对任何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与美国的“交易”,并保留采取对等措施的权利。
印度的平衡术
印度这种在中美之间寻求空间的做法,并不新鲜,莫迪政府在处理与美俄关系时就展现了相当的灵活性。
在俄乌冲突后,印度顶住西方压力,大量进口俄罗斯低价原油,部分加工后再高价转卖给欧洲,着实赚取了不少实际利益。
现在面对中美博弈这盘更大的棋,印度似乎想再施展一番这种“平衡术”,在两个大国之间找到最有利的位置,对印度而言,理想状态是既能从美国那里获得足够的好处,又不至于过度得罪中国。
如果美国想让印度在战略上更靠拢,总得拿出些实际的东西,取消对印度的部分关税壁垒、加大对印投资和技术转移,甚至在先进武器出口上松口,都可能是印度方面会积极争取的目标。
可以预见,美印之间的相关谈判,少不了一番利益交换和讨价还价,但即便美国开出优厚条件,印度完全倒向美国也几无可能。
印度长期奉行“战略自主”的外交传统,不愿轻易被绑上任何大国的战车,同时印度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对与美国建立过于紧密的同盟关系存有疑虑。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难以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印度经济对服务业依赖过重,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新德里一直雄心勃勃地推动“印度制造”,试图追赶甚至取代中国,但现实是,印度的制造业水平与中国仍有显著差距,许多关键零部件和工业原材料仍需从中国大量进口,如果与中国彻底“脱钩”,对印度自身的制造业发展将是沉重打击。
长远来看,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对印度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也是技术和资本的重要来源,加强合作,有助于印度提升自身产业水平。
信源:印度对中国出手,钢铁征12%关税 2025-04-22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