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美开战,美军将全面轰炸中国?基辛格曾称:中美正走向悬崖

小风谈史 2025-04-22 11:17:13

基辛格走了,但他那句中美关系“走在悬崖边上”的话,恐怕还会回响很久。

基辛格的一生,几乎都在和中美关系打交道,从最初的秘密“破冰”,到眼看着两国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心里恐怕是五味杂陈。

曾经为了共同的对手苏联而走到一起,如今却成了彼此眼中最大的战略竞争者,相互间的猜忌和试探,几乎成了日常。

那么这局面是怎么形成的?背后又是哪些力量在推动和算计?

时光倒回七十年代初,基辛格秘密穿梭,尼克松紧随其后访华,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最大的背景板是强大的苏联,那股压力实实在在,逼着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选择靠近。

基辛格自己就观察过,他说中国人下棋像下围棋,讲究布局和长远谋略,而美国人更像下国际象棋,追求快速将军,看重短期内的决定性胜利。

这种思维和行事风格的差异,或许从一开始就为日后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冷战落幕,苏联消失,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目光自然而然投向了那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东方大国——中国。

尤其最近这十来年,紧张感肉眼可见地加剧,特朗普政府直接掀了桌子,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在科技领域开始了围堵和封锁。

面对这种直接的压力,中国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强调“韬光养晦”,开始更直接地反击,维护自身认为的核心利益。

就这样亚太地区,顺理成章地成了双方较劲的主要场地,美国试图维持它在这里的传统主导地位,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经济体量和区域影响力,成了美国眼中最大的“变数”。

毕竟,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工厂”的名头不是白来的,掌控着区域内相当重要的生产、贸易和技术链条。

美国原本大概是想扶持一个“听话”的伙伴,顺便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发展自身经济,没想到中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体量迅速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这种力量对比和地缘格局的变化,让美国感受到了焦虑,于是加大了遏制力度。

贸易战硝烟未散,科技战接踵而至,尤其是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来扼住中国发展的咽喉。不过,华为Mate60 Pro带着国产7纳米芯片的亮相,也结结实实地回敬了一下。

南海是另一个热点,中国在南海岛礁加强建设,声称是维护主权和安全,而美国则频繁派遣军舰、飞机进行所谓的“自由航行”,不断测试中国的底线。你来我往,军事对峙的距离越来越近,擦枪走火的风险谁都清楚。

2023年10月中国试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消息传出,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这让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防御,无疑又加重了美国的焦虑感。

碰不得的红线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里最敏感、也最危险的那根神经。

中国的立场一贯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分裂都绝不容忍。而美国则一边口头承认“一个中国”,一边用《台湾关系法》向台湾出售武器、提供安全承诺。

近年更是频频派出官员和议员访台,动作不断,佩洛西那次窜访,直接将中美关系的紧张度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国会后来通过的一些法案,比如所谓的《台湾防卫法案》,更是露骨地表达了试图军事介入台海冲突的意图,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一些美国智库,像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甚至公开进行中美军事冲突的兵棋推演,其中不乏设想“全面轰炸”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和工业设施的方案。

美军方面也没闲着,修复二战时期的旧机场,部署先进战机,演练“敏捷战斗部署”,明显是在为可能与中国的冲突做准备。

面对这一系列压力和挑衅,中国这边,态度也从最初的寻求合作、避免对抗,变得越来越强硬,因为中国知道,一味忍让和退让,并不能换来所谓的和平与尊重,只有展示出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安全。

核阴影与经济锁链下的“冷和平”

那么,中美之间真的会爆发全面战争吗?听起来吓人,但真打起来的可能性,目前看并不算高。

如今,中美双方都是核大国,美国拥有庞大的核武库,中国核力量虽规模较小但同样具备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核武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巨大的门槛,“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惧,让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按下那个按钮,将世界拖入毁灭的深渊。

同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是一个重要的稳定器,尽管摩擦不断,2023年的中美贸易额依然高达数千亿美元,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中国也需要美国的某些技术和市场。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意味着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双方经济都将遭受难以承受的重创。

美国国内自身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撕裂等诸多问题,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发动一场大规模、高消耗的战争,本身就是个疑问。

同样,中国经济也处在结构转型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房地产调整、外部需求变化等挑战,主动寻求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低。

至于“全面轰炸”中国沿海这种设想,可行性就更低了,中国经营多年的防空体系,包括引进的S-400和自研的红旗系列防空导弹,配合庞大的雷达网络,对试图突防的飞机构成巨大威胁。

同时,中国发展的“航母杀手”导弹(如东风-21D、东风-17),专门针对大型水面舰艇,使得美国航母战斗群在中国近海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即便美国能够突破防线对沿海城市造成一定打击,中国的国土纵深、工业潜力和完整的产业链也决定了这种打击难以造成致命效果,内陆地区仍能维持运转和反击能力。

信源: 再谈中美关系,基辛格最后的忠告 2024-03-15 中信书院

1 阅读: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