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马云、任正非旁边的90后,有多牛

开开案例 2025-02-22 05:48:15

2月17日,一场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刷爆全网。

这场会议被称为“中国经济风向标”,受邀参会的企业都有着代表性的意义,折射出国家经济战略的深层考量。

华为任正非,腾讯马化腾,小米雷军,比亚迪王传福,宁德时代曾毓群等大佬云集,连“消失”多年的马云都出现在现场。

众多参会企业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这位坐在马云、任正非等众多大佬旁边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是全场唯一一位90后创业者,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参会企业家。

提起王兴兴,可能多数人还不知道,但是提起他们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当下可谓家喻户晓。就在前不久的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身穿花棉袄扭秧歌,一时间惊艳全球。

王兴兴虽然年轻,但是在中国机器人领域却是绝对的大咖,旗下宇树科技估值已达百亿,其机器人产品力压美国机器人巨头波士顿动力实现了全球出货量第一。

既非名校学霸,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天才少年,王兴兴却凭借对机器人技术的极致专注,带领宇树科技从一家小众公司跃升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领跑者。

“学渣”逆袭

19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王兴兴,从小便显露出与传统教育体系格格不入的特质。

他痴迷于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却对英语和语文课本兴致索然。高中三年,英语仅及格三次,这一“学渣”标签伴随他多年。

然而,这种“偏科”背后,是他对机械与科技的狂热:小学时期曾捣鼓出一款风力小车,初中则尝试手工制作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大学则全身心投入机器人设计。

王兴兴用行动诠释了“实践即学习”的哲学:做题不如动手,理解源于创造。

2009年,王兴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对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把爱好变成现实,仅用200元成本就做出了双足机器人。

2013年,他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以不足2万元的预算独立研发出四足机器狗XDog,斩获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二等奖。

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8万元奖金,更揭示了其核心能力——以极简资源突破技术壁垒,这一特质后来成为宇树科技颠覆行业的基因。

2016年初,尚未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兴兴,凭借自身才华被大疆创新录用。当年5月,他正式进入大疆工作。但是仅过了两个多月,王兴兴便从大疆离职。原因是他此前研发的XDog四足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有购买者,还有投资者。

在获得200万元天使轮融资后,王兴兴决定辞职创业,回到浙江杭州创办了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

“价格屠夫”

宇树科技创立伊始,王兴兴的目标就直指“消费级机器人”。

彼时的机器人还是实验室里的“奢侈品”,王兴兴却提出一个大胆的愿景: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仅仅过了一年,2017年宇树首款消费级机器狗Laikago(取自太空狗Laika)问世,价格仅2万美元,相比之下波士顿动力的Spot在2020年开售时价格为7.45万美元。

宇树科技之所以能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价格屠夫”,核心秘诀就在于王兴兴的“结构简化哲学”。

在他看来,降本核心在设计,而非单纯量产,这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异曲同工。长期以来,宇树科技通过优化材料与工艺不断进行成本优化,“能用一颗螺丝解决的绝不使用两颗”。

战略上要“巧”,战术上却很“重”。面对波士顿动力等巨头的竞争,宇树科技选择了一条“笨”路径:自研核心零部件。宇树科技实现了核心部件90%以上的自研率,硬生生将机器狗成本降至消费级水平。

这种“抠门美学”背后,是王兴兴对机器人本质的洞察:技术不应困于实验室,而需以平民化价格触达大众。

市场用脚投票:2024年,宇树机器狗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每10台机器狗中7台来自中国。

从机器狗到机器人,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

ChatGPT点燃AI浪潮,马斯克高调进军人形机器人TeslaBot,这让王兴兴看到了AI与机器人结合的临界点。

宇树科技迅速调整战略,仅六个月时间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H1,其技术底层复用四足机器人经验,被戏称为“狗站起来的人”。

面对“形态决定功能”的质疑,他反驳道:“人类不也是从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这一看似叛逆的路径,实则是工程思维对完美主义的胜利:通过快速迭代验证市场,而非等待技术成熟。

9轮融资,估值百亿

2024年5月,宇树发布升级版G1机器人,售价仅9.9万元人民币。性能方面,G1身高127cm,体重35kg,移动速度2m/s,还搭载了深度相机、3D激光雷达、3指力控灵巧手、超大快拆电池,续航时间约2h。

9.9万元的入门价,相较于其他人形机器人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售价,甚至是特斯拉“擎天柱”还未实现的2万美元底价,都堪称极具性价比。

王兴兴的“实用主义美学”用近乎偏执的成本控制,让人形机器人价格首次跌破10万元,彻底撕开行业“贵族化”的面具。

王兴兴的实用主义不仅体现在产品研发,在场景推广使用上更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

2023年亚运会、2025年春晚、华为闭门交流会……宇树机器人频繁亮相顶级舞台,背后是王兴兴对“技术产品化”的深刻理解。

他拒绝堆砌参数,而是聚焦真实场景:H1能在复杂舞台环境下精准定位,G1可自主学习任意舞蹈动作,这些能力均来自宇树在AI运动控制、多智能体协同等领域的长期积累。

资本市场的认可印证了其战略眼光。宇树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估值近百亿,美团龙珠、红杉中国等机构持续加码,王兴兴跻身全球科技领袖圈层。

他的野心不止于硬件,王兴兴预判:“2025年底前,通用机器人AI模型将迎来临界点”,而在这场未来之战中,谁能用最低成本实现最高智能,谁就是规则制定者。

王兴兴的故事,是一个“学渣”对抗标准答案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信仰的孤独远征。当同行沉迷于融资估值时,他仍在实验室里焊接电路板;当世界惊叹于春晚机器人的舞姿时,他思考的是如何让它们走进工厂、家庭、灾难现场。

王兴兴的成功,是个人特质与时代机遇的共振:他极致专注,自称“24小时思考问题”,将公司研发效率推向极限;他顺势而为,深谙“社会共识”的力量,在AI大模型爆发期切入人形赛道,借势资本与舆论红利;他反精英叙事,作为非名校出身的创业者,以“草根逆袭”打破科技圈的学历崇拜,证明“动手能力与商业嗅觉才是硬通货”。

王兴兴,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硬科技创业者的群体画像:他们以技术为信仰,用极致性价比打破垄断,用最硬核的科技,创造着人类最柔软的未来。

0 阅读:66

开开案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