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究竟被架在火上烤,还是君臣极度信任?

台台君说史 2019-06-25 14:40:16

听一段传奇,讲一场经典,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

自古皇家事,子继父位从封建王朝起就已然变的理所当然,这固然也与“家天下”脱不了关系,但确实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皇子年幼、或无能或无后,所以才演变出那么多宫廷惨案,玄武门之变、鳌拜专权等,笔笔皆是,但大凡君主,总是希望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世的。

▲继承刘备基业的刘禅

但,有一人却是例外,这也就是本期要说到的蜀汉建立者刘备了,这位被誉为“哭出来的江山”的君主,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无可厚非的强大,之后更是占据荆州、益州等地,成为三国组成部分之一。

可惜,英雄迟暮,自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仓促发动讨吴之战,结果在夷陵被陆逊这位白面书生,以火烧连营的方式,将蜀汉七万儿郎尽数葬送,刘备仅以身免,撤回白帝城,但,此时的刘备已无言面见蜀汉父老了,只得在白帝城休养生息。

▲刘备行宫:白帝城永安宫

可,这一场大败也让这位垂垂老矣的老人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刻,先是染病,之后更是诱发许多并发症,不得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得卧在病榻上处理政务,但知晓时日无多的他,更是急诏成都的诸葛亮前来见驾,很明显,是要托孤了。

在这里,先引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的原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刘备给诸葛亮的托孤之语是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定是能安邦定国的,若以后我的儿子可以辅佐,那就辅佐他,如果他是一个昏君,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白帝城托孤

那诸葛亮的反应是“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听到这句话之后的反应“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这个描写就有点意思了,好像是孔明受到了巨大的惊吓。

诸葛亮是聪明人,他从听到这句话就知道如果一个回答不好,可能就会引起群臣的猜疑,甚至刘备最后时刻的反击,所以他只能连连磕头,表示以死尽忠。从后面诸葛亮的表现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发自真心的去讲这些话,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

▲《新三国》拍摄:惆怅的诸葛亮休息图

可刘备这番话里有试探的意味吗?有,他想用最后这一番话套住诸葛亮,毕竟当时群臣都在,也就是在逼诸葛亮表态,从此,诸葛亮到死都被牢牢的绑在了蜀汉的战车上,到这里,后世对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了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刘备极度信任诸葛亮,托孤的言语是无私的,这个观点就写《三国志》的陈寿提出的。

而还有一种观点却认为刘备这是再搞帝王心术,这是一种诡诈的政治手段,就是要把孔明放在火上烤,不让他有丝毫异动,而提出这一观点的最出名的人物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了,他是以一个皇帝的身份揣摩,看起来好像比写史的陈寿更有说服力。那这两个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

▲《新三国》剧照:诸葛亮

台台君说:其实我觉得我们不一定非要将两个问题分割来看待,不妨认为他就是一个统一的问题,我们既认为刘备极度信任诸葛亮,也认为他在托孤时用了这些手段进而让诸葛亮再无异心。毕竟,在人心的复杂程度来讲,牵扯到托孤大事,刘备的内心肯定是极度复杂的,也许刘备的内心只是在想:诸葛亮,我信你,但我也不愿意把这个国家毫无防备的交给你,就请你在这里表个态,忠心的辅佐我的儿子,就可以了。

那各位看客老爷,您觉得是这样吗?好了,本期台台说历史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参考资料:

《裴注三国志》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演义》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