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会盟是春秋历史上最重要的诸侯会盟,周惠王特意派出使者参会。
齐桓公受到天子表彰,并被确立为诸侯长。
宋襄公当时作为小弟切身感受到春秋霸主的无限风光,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号令四方的种子。

会后,齐桓公单独约见宋襄公,并委托他照应太子昭。
不久齐桓公病重,被宠妃和近侍饿死,他的五个儿子都有上进之心,也有一定的势力,为了争抢君位展开大乱斗。
公子无亏胜出,太子昭跑到宋国求助。

宋襄公能力虽然一般,脑回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人品是杠杠的,毫不犹豫地兑现他对齐桓公的承诺。
后世之人常常嘲笑宋襄公泥古不化,不知变通,不切实际,但是说他假仁假义就有点过分了。
当初宋桓公要他继位,宋襄公主动让贤庶兄子鱼,光这一点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认识到自己能力不如兄长,甘心屈居人下,宋襄公本来是一个谦谦君子,尚且清醒的人,却在成为霸主这件事情上产生了浓郁的执念,心魔难却。
宋国体量小,影响力也不足,号召诸侯拥立太子昭,平定齐乱,没几个人鸟宋襄公,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更小的国家派了少量人马。
即便如此,宋襄公还是冒着风险,发兵临淄,把太子昭送回国。

由于公子无亏勾结易牙、竖刁两个小人,谋害先君,国内贵族对他不满。加之太子昭本就是齐桓公确立的继承人,所以多数齐人支持宋襄公的行动,杀死了公子无亏。
太子昭继位,即齐孝公。
办成这件大事之后,宋襄公声望值暴涨,随之飘了起来。他没有认识到宋国不过是顺势而为获得了成功,反而认为自己具有左右国际大局的能力,可以成为新霸主。

前641年,宋襄公决意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以确立他春秋一哥的地位。
子鱼劝道:兄弟,睡觉的时候尽量开着窗户,醒醒脑子。小国图霸,好比手里没王没二,你还非要抢地主。
宋襄公听不进去,开始瞎折腾,当然,他也只能欺负一下几个弱小邻邦。

腾国不服,宋人扣押了滕宣公。缯国不服,缯侯被做成祭品。曹国不服,伐曹。
在武力的威慑下,勉强形成了一个小联盟,过一把瘾。
宋襄公完全不明白,成为霸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既不能从绝对实力上让他国跪服,也没有搞出什么高大上的政治宏图让众人诚服,更没有天子委命的法理依据。只是抱着幻想,如同小孩过家家一般自娱自乐。

我宣布我是霸主,所以我就是霸主。
前639年春,宋国组织鹿地会盟,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国和楚国的强烈不满。
原本齐孝公是非常感激宋国的,齐宋自然成为盟友,从而遏制楚国扩张。宋襄公非要出头当大哥,生生把齐国推到敌对的一面。于是齐楚合作,来反制宋国。

不管在春秋的任何阶段,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同时面对齐楚两国的压力。纵使到了战国后期,秦国无比强悍,也要想尽办法离间齐楚。然而宋襄公居然毫不在意,紧接着又组织了盂地会盟。
子鱼也是服了自己这个宝贝弟弟,心想汤姆的早知道这货如此死脑筋,当初真不该推辞国君之位。子鱼又劝:齐楚看你不爽,会盟的时候,你带点军队以防不测。

宋襄公表示没必要,我倡议大家都不带军队,各国自然要给“霸主”一点面子。结果,宋襄公被楚成王抓起来,囚禁于郢都。
经过鲁僖公的调停,宋襄公才被释放,狼狈至极。

饱受羞辱的宋襄公炸了,脑子里的一半脑浆由于红温可能已经钙化,回国后发兵攻打郑国。
为什么攻郑,因为郑文公支持楚成王称霸。
楚国派兵援郑,双方战于泓水。

泓水之战不多赘述,高中课本有一篇《子鱼论战》,大家都学过。
尽管子鱼一再建议国君把握先机袭击远道而来正在渡河的楚军,心中充满仁义的宋襄公坚持“义战”,不击半涉,不鼓不成列,非要等敌人摆好队形才动手。
结果惨败,宋襄公大腿中箭,贵族子弟多有死伤,国内一片哗然。

40多年前的鄑之战,鲁国就已经采取了偷袭战术,在宋军尚未列队的情况下发动了进攻。难道宋国人彻底失去了记忆,没有拿小本本记下来,吸取一点教训?
从那时起,春秋的战争就不再遵循原先的规则,各种套路满天飞。

宋军的保守型打法,在兵力本就不足于楚师的情况下,焉能不败?
一年后,宋襄公箭伤加郁闷离开人世。他的固执与迂腐,遂成千年笑谈,也变成宋国人的标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写寓言故事,喜欢拿宋国人举例子,通常是那种脑子不好使的角色。例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和智子疑邻等等。
宋国人的智力当然没有那么离谱。相反地,由于性格上稍显偏执,在宋襄公死后,宋人坚决地与楚国死磕,面对强敌决不投降。

大水灌城,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可谓铁骨铮铮,值得我们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