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继续聊一个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细节:究竟是谁在朝阳门码头给胤禛挖坑呢?
话说胤禛和十三阿哥在江南顺利地完成筹款赈灾工作后,乘船顺着运河回到京城,并在朝阳门码头上岸。
就在俩人准备进一步走上前的时候,向来精明的胤禛,发现了端倪:
只见面前的迎接礼仪和演奏的音乐,是康熙专属的,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待规格。
这明显是有人在给他们挖坑做局啊。
胤禛赶忙止步,并命人先一步指出了礼仪和奏乐已经超标,不符合制度,直到换成了对等的接待规格,他们才继续走上前。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是谁敢在这样的场合,给胤禛等人挖坑呢?
是那个长相酷似弘时的礼仪官员姚典吗?
当然不是了。
别说他只是个负责礼仪的官员,就算是弘时本人,也不敢在这样的公共场合,折腾出这样张冠李戴的闹剧。
在这样盛大的场合,作为主管官员却犯这样的低级失误,朝廷的颜面何在?
那个姚典将要面临的是掉脑袋的罪责。
或许还会有朋友认为,这会不会是八阿哥等人暗中使坏呢?
我认为,这同样不太可能。
对于迎接钦差归来这种公开的盛大仪式,如果有人故意扰乱接待礼仪,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任何人都无法承担的,八阿哥等人也不会例外。
八阿哥的精明不亚于胤禛,必然不会去犯这种低级错误。
所以,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一切是康熙一手安排的。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在迎接钦差归来的重大仪式上,给自己的儿子胤禛挖坑呢?
我认为,康熙这么做,就是在试探胤禛,看看胤禛会不会因为办差有功、且听说被封为郡王而骄傲,甚至骄横跋扈起来。
我们知道,胤禛在江南是采取欺诈手段,筹到了200万两银子,虽然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但是毕竟不太光明。康熙对胤禛办差的积极性和能力予以了认可,但是对他采取的筹款措施,肯定是不赞成的。
彼时,弹劾胤禛的奏折已经如同雪片一般,涌向了京城。
于是,康熙对胤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安排姚典用帝王规格接待胤禛,就是对胤禛考验的第一步。
如果胤禛面对超出规格的接待礼仪,无动于衷,欣然接受,只能说明要么胤禛做事不够谨慎严密。容易被人套路;要么说明胤禛属于那种稍微有点功劳政绩,就会自满自得的狂妄个性。
那么,康熙接下来对胤禛的印象不会好到哪里去,更不会在将来考虑让他作为接班人。
值得庆幸的是,胤禛不仅第一时间就识别出了康熙给他“挖的坑”,并果断要求礼仪官员予以撤换,而且在接下来面对众兄弟和大臣们的“围剿”时,胤禛也牢牢守住了底线,没有违犯原则错误。
作为对胤禛等人识大体、警觉意识高的奖励,康熙在胤禛和十三阿哥来到皇宫后,没有直接召见他们,而是让李德全给他们专门安排了一桌接风宴。
其实,在剧中,这种类似的考验并不少见。
比如八阿哥因为处理刑部冤案有功,康熙特意在热河围猎期间,安排八阿哥代替太子招待各位王公,结果八阿哥脑子一热,便在宴会上信口开河,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敏感话题。康熙通过这个安排,试探出八阿哥一旦位居权力之巅,只会更加膨胀和昏聩,无法自已,根本不是人君之料。
比如胤禛成为雍正皇帝后,故技重施,在京城迎接从西北凯旋而归的年羹尧,同样安排八阿哥在城门下对年羹尧施以“百官跪迎”的高规格礼仪,想看看年羹尧的态度。结果年羹尧高傲地坐在马上,无动于衷,直到雍正亲自从城门上走到跟前,快要给他跪下的时候,他才下马给雍正下跪请安,其行为更是狂妄到了极点。这也为年羹尧最终走向自我覆灭埋下伏笔。
康熙也好、雍正也好,他们所安排的这一系列考验试探的名场面,无不彻底将对方的秉性暴露了出来。
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
这是非常朴素的识人之道理啊。
我看是大阿哥做的手脚,细看这段剧情,礼官姚典在问出礼制不对之处时,眼睛看了一眼大阿哥,大阿哥点头示意后才去的龙旗宫灯。四阿哥派去的官员和姚典对答的时候三阿哥和八阿哥都看了一眼大阿哥,估计就是大阿哥做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