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围绕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细节,继续探讨一下。
话说,刑部冤案爆发后,几经周折辗转,最终康熙安排八阿哥和十三阿哥一起审理此案。
结果,八阿哥把铁憨憨十三阿哥支开后,又单独夜审肖国兴,掌握了太子参与刑部冤案的第一手证据。
随后,“顾全大局”、“忘我工作”的八阿哥没有停歇,连夜进宫把肖国兴的供词呈送给了康熙。
康熙在看到供词后,顿时睡意全无,简单表扬了八阿哥几句,令他退下。
随后,康熙拿着这份供词,心情沉重地来到了上书房办公室,找到还在熬夜加班的张廷玉。
康熙并没有直接和张廷玉聊供词的事,而是先关切地询问了一下张廷玉孩子的病情。
只见张廷玉神色凄然地对康熙说道:
“(孩子)还是在吐血,已经换了十几个药方都未见效,只是在消耗时日罢了。”
康熙听闻之后,不免对张廷玉报以同情,让李德全安排太医给张廷玉的孩子看病,所需名贵药材可从宫中抓取。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析的,就是张廷玉对康熙说的这几句话。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张廷玉的这几句答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答案是:当然。
我想大家可以平心设想一下,如果有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领导特意关切地询问你本人或者身边至亲之人的病情,按照正常礼数,我们的回答版本应该是这样的:
“承蒙您的询问,***的状态不错!”
“相信在您的关怀下,***的病一定会好转起来。”
再不济,也会用一句“***的病情还行,没什么大事”意思一下。
哪怕当真无力回天,我们也不会将那些令人伤感的负面信息对别人和盘托出。
这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潜规则。
更何况张廷玉面对的还是康熙皇帝给予的关切,理应更注意回答的分寸。
但是,张廷玉却一反常态,直接把自己儿子病入膏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康熙,没有一点保留的余地。
当真是张廷玉控制不住自己伤感的情绪,才会向康熙吐露这些吗?
非也!
张廷玉在答复康熙这几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暗含了一些小心思。
张廷玉看到康熙深夜睡不着觉,只身来到上书房,而且表情凝重,已经猜出了康熙是遇到令他非常为难、甚至痛心的事。
这件事,极有可能就是当前康熙最为关注的刑部冤案。
再后来,当听到康熙上前询问他孩子的病情,张廷玉几乎可以判断出,刑部冤案的案情已经水落石出,一直分管刑部的太子胤礽牵扯其中,而且涉案很深。
眼看康熙为自己精心栽培多年的太子胤礽,犯下不可饶恕的低级错误而伤感、失落,心细如发的张廷玉意识到,自己在回答康熙的每一句问话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
因为此时康熙的情绪、心情并不稳定,万一触及康熙的逆鳞,张廷玉就会引祸上身。
当务之急是,张廷玉必须跟上康熙的节奏,或者把康熙带入自己的节奏。
在人际交流方面,有这样一个法则,那就是想要和别人保持同步的沟通,只有尽快找到能和对方共情的话题。
所谓共情的话题,就是你传递给对方的信息,让对方感觉你的处境和他差不多,甚至比他还要惨,这样才能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所以,心思缜密的张廷玉没有按常规回答,而是把孩子的病情直言相告,甚至张廷玉所描述他的孩子如今“只是在消耗时日罢了”,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意思,目的就是想让康熙看到,相比于胤礽犯了点错误,他孩子的情况更不乐观,都无力回天了。
张廷玉答复康熙的那几句话,既跟上了康熙的节拍,同时又通过吐露自己孩子的病情,把康熙带入了自己的节奏。
张廷玉的这句话,起到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只见接下来康熙对张廷玉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
“做父亲难啊,推干就湿,耗尽心血,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指望他们克绍箕裘,光大祖业就更难了!”
康熙能够放下皇帝的身份,和张廷玉这样聊天,说明康熙此刻并没有把张廷玉当作外人,而是把他当做可以敞开心扉聊天的老友。
这种待遇,就连贵为康熙老丈人兼舅舅的佟国维,都未必能够得到。
这就是张廷玉讲话的艺术。
随后,张廷玉同着康熙的面,直接把肖国兴的供词焚烧掉,康熙也没有责怪张廷玉,而是顺着张廷玉的意思,尽快把刑部案件了结了。
试想,如果康熙正为自己儿子的昏聩、腐朽而着急上火,张廷玉却答复一句,承蒙您的关切,我的孩子状态很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康熙又会怎么看待张廷玉呢?
老康八成会撂下一句话:
“好你妹啊!那你继续加班吧!以后你就天天加班!”
然后转身离开。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