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案例解析:预期利益、可得利益损失认定的10大裁判规则与实务指引(附案号)
引言可得利益损失是合同违约纠纷中的核心争议点之一,但因其“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司法实践中裁判标准不一。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起典型案例,逐步明确了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规则。本文梳理10个代表性案例(附案号),提炼裁判规则,为实务操作提供参考。
一、举证责任:损失与违约行为的因果关系是关键质保期外损失需排除其他因素案例:(2022)最高法民终74号规则:主张质保期外可得利益损失(如发电量损失),需证明损失与标的物质量问题直接相关,且排除市场、维护等外部因素。若证据不足,法院不予支持。二、审计报告效力:单方委托≠无效未反驳的审计意见可作为依据案例:(2021)最高法民再275号规则:一方单方委托的《审计报告》,若对方未举证反驳且未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可采纳。但需确保鉴定程序合法、结论无重大瑕疵。三、损失类型:履行利益与信赖利益择一主张避免重复赔偿:利润与成本不可兼得案例:(2021)最高法民终813号规则:可得利益(履行利益)与信赖利益(如设备折旧、停工费用)不可同时主张。若合同无法履行,优先支持已实际发生的信赖利益损失。四、违约金与可得利益:尊重约定但需公平裁量约定可得利益条款可参照支持案例:(2021)最高法民再341号规则:合同明确约定可得利益计算方式的,法院可参照约定,但需结合履行情况、过错程度酌情调整,避免显失公平。五、合同无效:自始不受法律保护无效合同不得主张可得利益案例:(2020)最高法民终774号规则:合同无效情形下,当事人不得主张履行合同可能获得的利益。损失赔偿仅限于实际损失(如投入成本)。六、土地出让违约:差价损失可视为可得利益另行出让差价可作为赔偿依据案例:(2020)最高法民再230号规则:土地出让方违约后,以另行出让价与原合同价的差额计算可得利益,并结合过错比例分担(如按40%赔偿)。七、解除权怠于行使:过错相抵长期不行使解除权,损失自担案例:(2019)最高法民终977号规则:守约方明知合同解除条件成就却长期未行使权利,对损失扩大存在过错,其可得利益主张可能被驳回。八、不确定性损失:可预见性为限合同履行风险由主张方承担案例:(2019)最高法民终1985号规则:若合同履行结果(如采矿权审批、市场盈利)存在不确定性,主张可得利益需证明其“必然性”,否则法院不予支持。九、BOT项目终止:回购价替代可得利益特许经营协议终止后不得重复索赔案例:(2020)最高法民终896号规则:政府方违约导致BOT项目终止,双方已约定回购价的,运营方再主张特许经营期内的可得利益缺乏依据。十、综合裁量:四大规则平衡利益可预见性+减损+损益相抵+过错相抵案例:(2019)最高法民终240号规则:法院酌定可得利益时,需综合考虑:可预见性:违约方订立合同时的预见范围;减损义务:守约方是否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损益相抵:违约行为是否使守约方获得其他利益;过错相抵:双方违约时的责任比例(如按60%支持)。实务指引:如何主张可得利益损失?合同约定明确化:在合同中明确可得利益的计算方式(如预期利润、市场差价)。证据留痕:保留与损失相关的财务凭证、市场数据、沟通记录;单方委托鉴定前通知对方,避免程序瑕疵。及时行使权利:发现违约后及时止损并固定证据,避免因怠于行权导致责任分摊。合理选择诉求:合同有效时,可主张履行利益;合同无效时,聚焦实际损失(如投入成本)。结语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上述案例(附案号)传递明确信号:可得利益损失的支持需以充分举证为前提,尊重合同约定,兼顾公平原则。当事人在缔约、履约及维权过程中,需强化风险意识,避免因证据不足或程序瑕疵丧失胜诉机会。
(注:本文案例均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开裁判文书,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