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媛陆小曼有多美?曾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却最终落得下场凄惨

历史勘探舍 2025-03-20 18:18:55

陆小曼天性聪慧,年方十六七岁,便精通英、法双语,她不仅擅长弹钢琴,而且在油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十八岁时,陆小曼闻名北京社交界。

她多才多艺、热情大方且彬彬有礼,明艳的笑靥、轻盈的身姿和柔美的嗓音,无不令人倾慕。

那么,这位极富争议的民国传奇女子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留存下来的照片来看,陆小曼属于那种饼子脸,轮廓线条不具有美感,五官单独看并不精致,且扁平无立体感;五官组合在一起,亦无惊艳。

但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她的美评价很高,大概是她的眼睛会说话,也大概是她名媛的气质和内在的才华。

1903年,陆小曼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贵人家。

陆家生了9个孩子,不幸大都在幼年、中年死去,只有排行第五的陆小曼幸存长大,加上生长在官僚家庭,这对陆小曼的性格和生活作风,有着很大的影响。

陆小曼之父陆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他曾在国民党南京政府财政部任职,并且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母亲吴曼华是江南名门闺秀,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吴耔禾长女,她贤良淑德,古文造诣深厚,擅工笔画,也是陆小曼绘画的启蒙之师。

吴曼华颇具中国传统的灵秀气质,她以大家闺秀的标准培育女儿,受母亲影响,陆小曼自幼对绘画就有着独特的喜爱与领悟。

陆小曼能在年幼的时候就有出众的绘画才华,让人赞叹不已,在圣心学堂学画时期,她还只有十五岁,曾有一位外国人相中了陆小曼的画作,还花了200法郎,作为学校的办学经费,将画买了回去。

陆小曼虽从小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但她仍痴迷于中国的山水画,就像她的人一样,外表妖娆曼妙,骨子里却散发着中国大家闺秀的气度与魅力。

她年仅十八岁时就精通英、法两门外语,也曾应外交部之邀,接待外宾,参与舞会等活动,还担任过中外人员交流的口语翻译。

但是那个时候翻译并不是把双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了,还需要随机应变的对付这些蔑视华人的“洋客人”,有的外国人很会鸡蛋里挑骨头,看到一点不满的地方就会毫不客气地嘲讽,在这种场合,就需要回敬几句,以争祖国的荣耀。

所以陆小曼从小就恨透了中国军阀官僚的腐败无能和洋人的侮辱嘲笑的嘴脸,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感受极深,这使她以后对一切军阀政客都非常厌恶。

后来,陆小曼家迁至北平,她被父母送入当时北平最佳的学堂就读,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会手把手教她画画,且要求颇为严苛。

她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在京城接受了名媛般的教育。

陆小曼与王赓是在陆小曼19岁那年结婚的,在外人眼里两人可谓是门当户对,但他们的婚姻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种形式的结合。

结婚照里,王赓着一身英挺军装,十分英姿飒爽,陆小曼身披白色婚衣,头戴凤冠式头纱。这对新人瞧上去,显得既青涩又有些许拘谨。

王赓比陆小曼大几岁,婚前就曾去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军事,毕业后回国由家人介绍跟陆小曼相识,后又经父母同意就结了婚,他曾在北洋政府军界任职,恰似是陆小曼最厌恶的军阀。

王赓和陆小曼,而今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在时人眼中,却称得上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一是前程远大的陆军少校,一是享誉京城的富家名媛,两人不论身份还是地位都是合适的。

可是这桩奉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在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首先两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王赓因为多年的军校生活使养成了严于律己的生活习惯。

而陆小曼从小就是家里的千金还是独女,她的生活节奏是随意的、自由、慵懒的,这让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裂痕。

但其实在初婚的头六个月,两人的感情还算好,后来王赓对陆小曼的态度逐渐变得不好。

据说王赓早年丧父,加上患有肾炎,性情急躁,慢慢相处下来两人的感情并没有日久生情,而是互相越发的无法容忍对方,所他们夫妇不和,经常争吵。

这样的关系当然是维持不下去的,后来两人在水深火热的多次争吵中爆发了,最终后来在上海两人又发生一次大争吵,那天唐瑛请他们夫妇吃饭,王赓有事,就吩咐陆小曼不要单独随他们外出跳舞。

陆小曼听了这番话就非常气愤,当同伴们约她外出跳舞时,她虽然没有马上答应,但后来架不住旁人的软磨硬泡就跟着去了。

刚要上车的时候,正巧王赓也来到了唐家的门口,看到陆小曼不听他的话,当场就气得不顾体面地大声责骂她:“你是不是人,说定了的话不算数!”众人看这架势纷纷散去,后来就被王赓接回家去了。

陆小曼这种大家闺秀哪能接受得了被王赓在众人面前辱骂,丢尽了面子,实在是又气又恨,第二天就找母亲非要回京不可,声明今世再也不回王家。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俩回到北京,她将在上海受王赓当众辱骂的情况告知父亲,陆定也非常气愤,支持女儿的行动,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女儿和王赓离婚,因为这件事家中经常不和。

最终,还是陆定心疼女儿,他瞒着妻子,给在上海做律师的亲戚李祖虞发电报,委托他在上海为陆小曼和王赓办理离婚手续。

可两人真正离婚的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

陆小曼和徐志摩最初是在王赓家认识的,徐志摩和王赓本来就是朋友。

当时王赓对经常对陆小曼经常发脾气,两夫妻感情不和,所以陆小曼的思想当时非常消极,但自从与徐志摩相识后,两人之间就情投意合,互生爱慕之意。

可是当时陆小曼与王赓还没有离婚,陆母坚决持反对的态度,主要认为女儿是有夫之妇,不应该与徐志摩这种结过婚的人过分的亲密交往。

可是陆小曼与徐志摩日益感情渐深,由于王赓经常去上海常住,徐志摩就加紧追求陆小曼,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情书,还经常去王赓家看望陆小曼,约她到外面一起玩,后来双方对彼此都产生了爱情,两人都已到了“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程度。

因为种种原因陆小曼决心与王赓离婚,在历尽周折之后,陆小曼终于离婚了。

最后双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走到了一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在1926年结婚,也就是她和王赓离婚后的一年。

这里还得提一下她母亲的反对,后来陆母吴曼华对徐志摩的来访,总是抱着一副拒绝的态度,有时还指着徐志摩的鼻子骂,使徐志摩很难堪。

即使这样徐志摩仍然对陆母很恭顺,比起王赓来说,要尊敬和孝顺得多。

两人的婚姻也进行的十分不易,因为陆小曼徐志摩都离过婚,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两人的结合,尤其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申如坚决不同意儿子娶陆小曼。

一是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人品行轻薄;二是觉得儿子离婚已属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后经胡适、刘海粟等人斡旋,徐父才勉强同意儿子再婚。

徐志摩本以为这是一场情场的胜利,可后面的日子让他苦不堪言,婚后徐志摩在上海租了一处豪华寓所,“金屋藏娇”过起了依然自在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曼妙的婚曲很快就奏出了不谐之音,原来,陆小曼从小养成的习惯一向挥霍无度,到上海后更是变本加厉。

她很热衷于大上海的夜生活,经常出入夜总会,玩到天亮才回家,她还预订了一些娱乐场所的座席,常到“一品香”、“大西洋”等地方吃大菜、票戏,甚至去逛赌场,一掷千金。

徐志摩的父亲对这位儿媳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一刀两断,徐志摩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援助,不得不同时在三所学校教课,课余时间还得再赶写诗文赚取稿费。

即便如此,在当时每月千把元的收入仍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消费,以致后面这个家庭负债累累。

后来陆小曼为了治病,还找来一位叫翁瑞午的世家子弟替自己推拿,这样一来二往,二人很快堕入情网,难舍难分,而且更让人唏嘘的是陆小曼又从翁瑞午那里学会抽鸦片。

陆小曼的移情和堕落,终于使一向迁就的徐志摩忍无可忍,家庭关系也越发恶化。

最终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徐志摩在1931年就不幸逝世,徐志摩乘邮政班机,由上海返回北平,因大雾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令人惋惜的是徐志摩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了36岁。

徐志摩不幸逝世后,陆小曼悲痛万分,对待生活也十分消极,多年足不出户,再染上吸鸦片烟的恶习,加上平日生活奢华,家中开支很大,徐家也不再接济她的生活,所以生活逐渐窘迫。

1964年春,陆小曼已经62岁,她的身体由于疾病饱受折磨,终于她的生命之火于这一年燃尽,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可徐志摩依旧是是她心里最爱的人,她的一生从徐志摩去世后就再未改嫁。

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陆小曼是也,世人说她美丽高贵也好,奢靡堕落也罢,那都是她自己的人生。

1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