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贺子珍与家人坐在一起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照,身后是她的哥哥贺敏学,旁边是侄女贺小平,以及女儿李敏和嫂子李立英。
照片中贺子珍坐在最旁边,看似不起眼的位置,但也引人注目,那时候的她还很年轻,脸上不仅青春秀丽,还有一丝英姿飒爽的味道,嘴角勾起微笑,我想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吧。
贺父有五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分别是贺敏学、贺敏仁两个儿子,以及贺子珍、贺怡、贺仙圆三个女儿,在这其中,贺敏学是家中的大哥。
在贺敏学年少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和他想法一样的朋友,名叫袁文才,他们两人都特别喜欢读《水浒传》,心里都藏着当英雄的梦想。
贺敏学性格直爽,痛恨邪恶,这种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的弟弟妹妹们,特别是他的两个妹妹贺子珍和贺怡,她们逐渐变得像男孩子一样勇敢和豪气。
大哥贺敏学还常常邀请一些有进步思想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畅谈理想抱负。
这时候,贺子珍和贺怡就会在一旁忙着给大家倒茶递水,同时也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学习着新的知识和思想,或许也正因为这样,贺子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革命时期,在北伐军开进永新县后,贺子珍加入国民党,任县党部委员、县妇女部长,同时担任共青团永新县委副书记。
在永新县,贺子珍是个敢于破旧立新的女子,她不仅自己带头剪掉了长发,还积极鼓励周围的妇女放开裹脚,大胆追求自由。
她四处奔走,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那份满腔的革命热情,像火一样点燃了周围人的心,她的行动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也让自己的革命之路越走越宽广。
其实,贺子珍本来就长得漂亮又有才华,她和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在当地特别有名,被大家称为“永新三贺”,而她自己更是被誉为“永新的一枝花”,可见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年轻时期的贺子珍身材匀称,容貌也是秀美清丽,性格热情活泼、落落大方,随着新知识和思想的影响,贺子珍也渐渐的变得气宇轩昂,不愧是女中豪杰。
1927年秋天,18岁的贺子珍在永新暴动不久后,就和哥哥贺敏学一起加入了井冈山的革命队伍,贺子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那年的10月。
那时候,毛主席正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当他们到达茅坪时,井冈山上有名的“山大王”袁文才带着他的农民自卫军,其中就有贺子珍,一起来迎接毛主席。
袁文才给毛主席介绍贺子珍时,毛主席很惊讶,他没想到,在井冈山的这些重要人物里,竟然有一个长得漂亮、身材也好,还热情开朗的年轻姑娘。
贺子珍呢,她早就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了,她读过他主编的报纸和文章,还特别佩服他在湖南领导的农民运动,和毛主席握过手后,她也仔细地看了看毛主席。
毛主席个子高高的,穿着一件旧旧的灰色中山装,脖子上还挂着一条红色的识别带,他的头发长长的,从中间分开,虽然脸上有点瘦,看起来也有点累。
但他的眼睛特别亮,特别有精神,整个人给人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因为走了很长的路,他的脚有点不舒服,走路稍微有点瘸,但是这次见面,毛主席和贺子珍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贺子珍因为工作能力强,被选为前委秘书,和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慢慢更了解他的志向和性格了。
在这个过程中,贺子珍隐隐感觉到毛泽东对她有了特别的感情,有一次,毛泽东要带队离开井冈山,他特意跑到贺子珍住的屋子外面敲门,叫她出来,告诉她自己要出发了。
贺子珍那时候还挺纳闷的,心想你出发就出发呗,特地来告诉我干嘛呀,后来毛泽东又来找了她几次,贺子珍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毛泽东对她有意。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贺子珍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贺敏学,贺敏学听了之后,先问了问毛泽东家里的情况,然后想了想,知道妹妹是个有主意的人,一旦认定了什么就很难改变。
所以,他只是提醒妹妹说:“毛委员才高八斗,志存高远,但事业上向来难一帆风顺,做他的妻子不容易,你要想清楚。”
听了哥哥的话,贺子珍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选择和毛泽东在一起了,井冈山的岁月无疑是艰苦的,但对贺子珍来说,却是最幸福,最浪漫的日子。
从1928年到1937年,毛泽东和贺子珍一起度过了十年的婚姻生活,这十年里,毛泽东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而贺子珍始终坚定地陪在他身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与他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在这十年间,贺子珍为毛泽东生了十个孩子,几乎每年都在生孩子,这在战争年代是极其不易的。
她不仅尽到了一个妻子的责任,更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尽管环境极其恶劣,但她始终坚守着这份责任。
这十年也是贺子珍精神和肉体遭受巨大痛苦的十年,她不得不与父母和孩子们分别,甚至失去了亲爱的弟弟,在艰苦的条件下频繁生育,给她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病痛。
更糟糕的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掩护战友,她不幸被敌机轰炸,身上留下了十几块弹片,这些弹片时常让她感到疼痛,甚至刺激神经,但尽管如此,贺子珍依然坚强地挺过了这些艰难岁月。
1937年8月,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西安,打算再从那里去上海,可当她准备离开西安去上海时,八一三事变突然发生,上海就变成了打仗的地方。
那时候,贺子珍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心里非常想念他们,等到上海那边的战火稍微平息了一些,解放军27军的副军长贺敏学就在上海的临时指挥所里。
就在这个时候,贺子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哥哥贺敏学和妹妹贺怡,从长征的时候算起,她和哥哥已经有15年没见了。
这时的贺子珍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看上去更加瘦弱了,她的眼睛里带着一些忧郁和不安。
而妹妹贺怡在参加新四军后,虽然兄妹之间也有过几次短暂的见面,但转眼间也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贺怡还是那个性格直爽、精力充沛的样子。
贺子珍一见到哥哥,脸上刚才还有的愁容立刻就消失了,贺怡更是满脸笑容,高兴地跑上去拥抱了哥哥,贺子珍的眼睛也顿时变得红红的,充满了泪水。
李立英是贺敏学的妻子,贺子珍称呼李立英为嫂子,而李立英则很尊敬地叫她大姐。
贺子珍听了之后笑着说:“这样岂不是辈分都乱了,你还是直接叫我子珍吧。”但李立英却认真地说:“你是我们革命队伍里的老前辈了,比贺敏学还早参加革命,而我呢,还算是个新来的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都应该叫你一声大姐。”
虽然两人不是亲姐妹,但是李立英和贺子珍关系特别好,她回到辽东时还带着女儿贺小平,并且特意请辽东军区的领导肖劲光和肖华帮忙,给贺子珍送去了一件非常暖和的披风。
这件披风是贺敏学在战场上缴获的,是用白色的绸子和黑色的皮毛做成的,特别能御寒。
贺子珍对李立英和贺小平非常关心,不仅给她们烧水洗澡,还不断询问家里人的情况,在哈尔滨的那段时间里,她们之间的感情变得非常深厚。
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还长时间地和贺敏学一家住在一起,等到上海刚解放那会儿,贺小平又见到了好久不见的爸爸,还有贺怡姑姑。
这下可有意思了,贺子珍、贺怡和李立英三个女人都围着贺敏学,说个没完没了,贺敏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1947年夏,在王稼祥、朱仲丽的帮助下,贺子珍带着女儿李敏回到了中国东北,回国后,她先后担任了东北财委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总工会干部学校政治教员等职务。
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期间,她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此前在苏联期间,贺子珍就已经和毛主席的婚姻破裂。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毅然决然地南下,担任了浙江省杭州市妇联的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她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推动妇女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没能回到北京,但贺子珍在杭州的工作依然出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在哪里,都能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她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坚守着革命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她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