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能用来抓F-22?中国科研人员的意外发现,或开启反隐形新时代

科大烽嚯 2024-10-23 07:28:43

世界上第一种五代隐形战斗机,美国空军的F-22在1997年首飞,2005年服役,从此如何进行反隐形作战成了各国空军的课题。

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全球各国军队都尝试过,如何用手头的家当来防御这种同时具备隐形、超机动、超音速巡航和超信息感知能力,如同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战争机器。

当然,在那个美国几乎垄断全球先进技术的年代,最终是什么结果并不难猜,也只有经历了多年的奋发图强后,精确抓住F-22及后续的F-35才不再是奢望。

(F-22造成的压力相当可怕)

近日《南华早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另辟蹊径,在探测和追踪五代隐形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展的核心是中国独力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而且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全球覆盖,意味着成本也很低,几乎在全球任一角落都能使用。

《南华早报》对这种技术作了简单易懂的解释,即“北斗”系统发射的信号在遇到F-22等隐形机时,信号就会受到干扰和散射,而这种散射会在无线电频谱中产生特征很明显的回波。

中国科学家已经破译了这种回波,并用算法分析“北斗”系统信号受到的干扰,来确定干扰源的位置,并认为这种方法已经过模拟测试,对F-22和F-35都有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这项技术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探测小型无人机。尽管报道中没有提到,不过不难猜测是因为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才会受到大国强国技术部门重视,试图开发一种可以在大范围内追踪小型无人机的技术。

而小型无人机和隐形机的共同点大概就是这个时候被注意到的:二者一样都因为雷达反射截面积小,很难被传统雷达捕捉并成功甄别,所以需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识别并追踪,这个过程听起来多少有些无心插柳的意思。

不过更突出优势,可能是成本和使用范围的广阔。如果《南华早报》提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只需要部署简单的“北斗”系统接收天线和终端,就在理论上具有探测和追踪F-22等五代机的能力。

而且因为可以接收卫星信号的终端数量庞大,所以敌方想反向识别也不容易。即使“北斗”信号受到干扰,也可以切换到其他频段的卫星信号并持续运行,这种廉价的方式有希望让一些买不起现代雷达系统的国家,得到相对可靠的反隐形手段。

(YLC-8E机动式反隐形防空预警雷达)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经过隐形机干扰的信号在到达地面时,会变得非常微弱,而且信号还会受到各种干扰。民航、树木、建筑或一片积雨云都可能造成难以过滤的干扰,这进一步增加了识别和追踪信号的难度,需要在算法上有更大的突破,或许需要结合特定的人工智能算法。

实际上,中国发展反隐形技术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方式方法包括反射电离层的长波信号、卫星通信数据和美军基地的电磁信号等等,这次被披露的“北斗”导航信号只是比较新颖的一种。

国内开发的各种反隐形雷达几乎可以说一抓一大把,利用了电磁波、红外和可见光等等多种探测手段,但真正能够进入应用阶段的少之又少,关键原因就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反隐形并不难,但离开实验室就很难奏效了。

(SLC-7 L波段三坐标预警雷达)

以“北斗”卫星为基础,这次《南华早报》提到的工作模式可以归纳为无源探测技术,也是在理论上有不错的前景,有深入挖掘的潜力。但至于今后会不会得到实用,就要看后续的科研进展了。

而且有一个疑点应该明确,那就是如果这项技术确实可以对F-22和F-35起到有效的探测和追踪,那么对其他隐形机大概率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有,那么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是不是也有这个效果?抑或是稍差一些?

若是只有“北斗”有效,按照《南华早报》的报道,这是一篇发表在国防类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如此涉及到机密的国防技术成就,会轻易公开发表吗?

(卫星也很容易被干扰甚至摧毁)

考虑到空战正在全面进入隐形时代,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国防工业从来没有放弃对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探索一种新技术始终不是坏事,即使最终通过研究发现不能单独被利用,但只要能和其他技术协同发挥效用,就也有自己的价值,在特定的环境下,或许也能成为致胜法宝。

0 阅读:770
评论列表
  • 2024-10-24 18:31

  • 2024-10-23 10:35

    隐身和拦截,武器界的吞金兽,无底洞其实很扯淡,与其投入这两个领域,不如投入反隐身,和突防!

科大烽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