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热门电商平台上,一些售价低得惊人的“哪吒手办”引起了不少讨论。
这些手办中,有敖丙帅气的龙角造型,也有哪吒炫酷的混天绫装束,甚至连带着一些电影中新出现的小配角形象。
标价呢?
几十块钱一个,比正版的一两百元便宜得多。
但仔细一看,买家晒出的照片画风却有点奇怪:场景细节明显粗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脱漆问题。
有人在评论区喊道:“这不是盗版吗?
官方快来管管!
”
这个“盗版事件”背后,其实是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又被称为《哪吒2》)的日益火爆所推动的第二波侵权问题。
而作为哪吒IP的主要版权方,光线影业此次也行动迅速,一纸诉状将多家公司告上了法庭。
那么,为什么像哪吒这样的IP会屡屡成为侵权重灾区?
又有多少人因此被“鱼目混珠”的衍生品误导?
我们一起来看看!
哪吒IP侵权再现,光线影业紧急应对还记得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吗?
当年的票房让它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也使得“哪吒”这个角色在全国火了一把,连带着手办、挂件、服饰等一系列周边产品也被广大粉丝追捧。
但火跟侵权总是相伴而生,不久之后,就传出了有厂家未经授权,利用“哪吒IP”制作各种商品的消息。
今年,《哪吒2》的票房又一次勇创新高,侵权问题随之卷土重来。
光线影业的法律团队发现,各种未经授权的衍生品不仅出现在电商平台上,还悄然进入了一些社交平台的小众市场。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侵权“二创”商品形式更加丰富,既有角色的复制盗版,也有打着“原创周边”旗号的改编品。
于是,光线影业迅速展开维权行动——对多家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据悉,这些案件中涉及的主要是未经授权就在产品中使用“哪吒”IP美术作品,比如插图、logo以及角色形象等。
衍生品市场混乱,盗版商品屡见不鲜盗版周边是真的便宜,但便宜背后,问题却不少。
比如,在某个平台上,我们看到了几款外形精美的“哪吒手办”,宣称采用高精度3D打印,价格却低得惊人——正版售价要近百元的角色周边,这里不到二十元就能买到。
物流也快,买家甚至能在两天内收到货。
而真正的正版周边,则因制作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往往要等待数周甚至数月。
买家会怎么选?
很多人自然会被“性价比”吸引。
但收货后的反馈却不言而喻——“颜色完全不一样”“底座有毛刺”“手里的混天绫断了”。
商家这时候怎么办?
学了个一招——模糊描述,补偿两块钱了事。
光线影业之所以受到冲击,也与他们选择的“后置开发”衍生品模式有关。
这种模式其实说白了是为了降低商品开发的风险,但由于制作周期较长,市场就给了盗版商可乘之机。
当正版衍生品还没正式推出时,盗版产品早已打入市场。
许多消费者先购为快,却忽略了版权的重要性。
法律专家解读“二创”侵权问题盗版,顾名思义,已经构成明确的侵权行为。
但这次光线影业面临的问题中,有许多商品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以“二次创作”的名义推出的。
比如,有的店铺卖的是哪吒形象的改造作品,把混天绫改成了代表其他风格的元素;还有些设计上似是而非,让买家一看就觉得与《哪吒》相关。
这些商品是否侵权呢?
律师张戈在采访中提到,“二创”的合法性判断,主要看两点:一是“接触”,二是“实质性相似”。
也就是说,只要侵权方能证明和原IP不够相似,可能就很难判定侵权。
但实际上,多种“擦边球”行为依然会对正版商品带来市场重压。
对此,张律师建议,版权方要在产品正式推出前,主动推动市场的规制,比如向各大平台发告知函,明确声明哪些授权是合法的,同时通过公告验证合作方资质。
这不但能够保护正品权益,也能杜绝假货滥竽充数。
消费者意识提升,呼吁正版购买值得一提的是,盗版商品虽然屡禁不止,但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已经在逐渐提升。
以近期的侵权现象为例,不少粉丝在发现问题后,会第一时间在商品评论区@官方,甚至举报商家售假。
在某流媒体上的一个商铺页面下,就有用户发出提醒:“不要买,这是盗版官方出手了。
”没多久,这家店铺的涉侵商品就被平台清理得干干净净。
当然,单靠消费者的热心不够,电商平台也需要承担起责任。
像有的专家建议,平台可以设置“哪吒”“魔童”等关键词屏蔽机制,帮助用户优先找到官方商品,同时加强对商家资质的检查,遏制乱象蔓延。
结尾“哪吒”这个IP的价值远不止电影和票房数字,它是一种承载着创作者心血的文化符号。
盗版横行不仅伤害了光线影业这样的版权方,更对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在一部电影成为热潮后,如何让它的衍生产品公平、合法地进入市场,这或许是整个行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创作者、平台与消费者齐心协力,才能让好的作品被充分尊重,让我们共同喜爱的文化符号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下一次,当你被低价盗版商品吸引时,不妨思考一下盗版背后的隐患,也许就会作出一个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