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三星,根植于中国古代对星辰的自然崇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信仰象征。福星、禄星、寿星,这三位神祇被赋予了超凡的神性和鲜明的个性,深刻影响了民间文化。作为道教神仙,他们的形象遍布街头巷尾,成为千家万户供奉的对象,反映了古代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星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当时道州因出产侏儒而被选送朝廷作为玩物。唐德宗时期,道州刺史阳城废除了这一陋习,并拒绝皇帝的征召,因此被州人尊为福神。到了宋代,民间普遍奉祀福星。元明时期,阳城又被传为汉武帝时的杨成,关于福神的身份有多种说法,有的尊天官为福神,有的则尊送子张仙。
福星古时也指木星,因其所在之地带来福气而得名。《天官·星占》提到木星照耀之地,君王得福,政权稳固。《李商隐北齐歌》中也有提及福星。星相家认为岁星照耀之地,百姓亦能得福。自西汉以来,木星便被视为赐福之星,福星的含义广泛,涵盖了世俗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目标,成为中国文化中吉祥的象征。
禄神原是星神,又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的文昌宫中,第六颗星即为禄星。《论语》和《史记·天官书》中都有提及禄星与功名利禄的关联。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禄星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受到天下士人的顶礼膜拜。
除了禄星,还有魁星及魁星人神,虽然影响力不及文昌星君,但也有一定的名声。魁星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象征着科举考试中的第一。魁星的形象常被描绘为一个如鬼的神灵踢斗或抱斗,寓意着科举高中。
寿星,作为福禄寿三星之一,也称南极老人星,是长寿之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建立了寿星祠。寿星后来演变成仙人,形象为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的白须老翁,常与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的元素一同出现。
寿星也是一颗星宿,即老人星,南极老人,是天空中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寿星在夜空中持续发光,象征着人寿长久,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李隐曾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也。”
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使得寿星形象发生变化,尤其是他那硕大的脑门。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形象,其大脑门与古代养生术中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如丹顶鹤的头部隆起,寿桃的长寿象征等,这些意象的融合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寿星,也称南极仙翁,原是一颗星辰,即天文学中的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