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出了病的实质——三阴病篇

鸿志康康 2024-03-19 06:52:31

人体本为一元气,通过升降气化制约成五脏之气,左升生肝气,浮上成心气,右降化肺气,沉藏为肾气,中央归运土之气,为维系四脏升降之枢。《医学源流论· 元气存亡论》说:“五脏有五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也。”

故仲景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脏、 三焦之气还是一气, 万病总不离于阴阳。元气升降形成四时五方位的动态时空观,制化生成六经、脏腑、三焦等不同之气。 总而言之,六经之生理及病理,全无偏倚于阳气,乃为元气升降变化之所成就。

升降失常与三阴病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为精气不足,阴阳气化不力,升降之气制化乏源。

三阴病为精气阴阳不足,阴阳制化失常,升降变化失序,表现阳虚寒证和(或)虚热证、上热下寒证。病在三阴,重于温扶阳气助升降动力,阳回令气通调全身。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证》 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根据三阴病“欲解时” 时空观,太阴受纳阳明(15 时 ~21 时)合降之气,太阴病“从亥至丑上”(21时 ~次日 3 时),从坤到临卦,阳气下降至极,逐渐内生来复。 少阴病“从子至寅上” (23 时 ~次日 5时),从复到泰卦,为太阴之气归潜于内而始生升。厥阴病“从丑至卯上”(1 时 ~7 时),从临卦到大壮,阳气至下始升发出少阳。

三阴处有相同时空之位象“丑时”(1 时 ~3 时),三阴之气均为阳气潜藏于下,表现太阴开以合阳敛藏为少阴之气,再则厥阴阳气降潜尽极而升,阳始出外,故三阴居处身之内下。 元气聚敛实藏而化为精气,纳藏之始为太阴,敛藏之至则少阴,潜藏之末为厥阴,三阴之气对应心、肺、脾、肾、肝等五脏生理功能活动。

《素问· 五脏别论篇》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也”。 三阴以阳气潜降、敛藏为时态。 病在三阴,精气首当其冲,易致阳气虚损。邪伤病重,为虚寒不足证。 当温阳扶气,“温药助之”。 引阳归舍以藏精气,治以干姜、附子为主的理中汤与四逆汤类方,使机体阳气充足,阴寒邪气消败。

太阴病之升降

脾胃位于中焦,寄旺四方,达中和之用。 脾升胃降,是升降中枢之机。 如中阳不足、寒邪内生,治以温补中土,复其升降。

太阴与少阴同处子、丑(23 时 ~次日 3 时)之时位,有同治之理,宜“四逆辈”助阳气化,治用理中、四逆汤类方等补火生土、暖土生气。气之升降,首当其气充实,先升而后降,欲降当先升之。太阴脾阳气虚升清无力,则阳明胃气降不及其位,常累及阳明热化病变。

泻心汤类证为寒热错杂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表现部位在心下、胃肠病证。半夏泻心汤证属寒热错杂相当,半夏辛温开结为主药,散寒助升以降,干姜、人参甘温补升太阴脾阳,黄芩、黄连苦寒清降阳明郁热。

《伤寒论》 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类方,证治有病变部位异同、寒热虚实多少之别。 其运用以痞证为主治,兼呕吐、下利的不同。广泛运用于胃肠、肝胆等病证,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少阴病之升降

少阴为阳气敛至精之时,藏真阴阳之气,为人体水火阴阳之脏,谓有“先天之本”。

少阴精气虚损甚重,则气血阴阳均不足,表现有阳气衰微和阴精不足之证。阴阳气血虚损,脉道失充实则脉微细。阳虚无能出入阴,坎中阳不升达离中水,水火失其既济。心阳化生乏源,无以温养心神则但欲寐。阳气虚衰,阴寒邪气随之丛生,表现为少阴寒化之证。

治用“急温”以四逆汤类方,常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和附子汤等。 现今对诸多疑难杂病证、危急重症疗效尤优。

如阴精虚损不足,阴虚无以制阳,阳气浮游于外,则表现为少阴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中阿胶、鸡子黄滋补肾阴,培本固舍以造巢引凤。黄连、黄芩苦寒清降以扫除路障,芍药酸苦敛降以归藏精气,阳气偏位归其正,偏阳之热则自消除。如治疗亚健康状态、焦虑症、失眠症等心肾不交证,及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等阴虚火热证。

厥阴病之升降

厥阴承接太阴少阴,位处于少阴之后。 为两阴交尽之处,谓“阴尽阳生”,表现“阴极生阳”。

病变不外乎阳生不及和阳复太过,阳气不足则厥寒,阳复太过则热胜。阳气盛衰胜复进退不同,而有厥热胜复,寒热寡众之异,表现厥热交替、寒热错杂的病证。

辨治要旨在升复失常之机。病因升之不及或复之太过,厥阴阳复不及则寒化证,治以甘温扶升,即为四逆汤类证,与少阴病寒化证类同。

阳复升太过则热化证,治则酸苦敛降,闭郁则升阳发散。则为乌梅丸(汤)证,临床运用乌梅丸(汤)以上热下寒证和厥热往来特征为其阴阳寒热错杂的主要病机。

厥阴病的代表方乌梅丸(汤),其中乌梅、苦酒酸涩敛降浮越之阳,且温补阳气,敛肝木助厥阴生气;附子、干姜、当归、细辛、蜀椒、桂枝共奏温补虚阳,助阳气升发;黄连、黄柏苦寒,清降虚热以坚阴,人参为大补上品,助益人身五脏元气。

全方寒温升降相辅,酸甘辛苦相成,起温阳泄热,滋阴通降之用,可得阳气回复,不使升发太过致上热下寒,直中升降之机。

此外,阳升邪闭而热郁不散,出现麻黄升麻汤证。 则宜温宣清散降郁热。

总之,《伤寒论》六经病脉证总宗于阴阳,归属在升降气机失常,应从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观去认识其证治。 中医治则实以治气,不离升降之机,虚实寒热为阴阳气化、升降失序的功用体现;运用气味调治其气,恢复三阴三阳升降之机,气形相合而化生不息。

57 阅读:2511
评论列表
猜你喜欢

鸿志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