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一段极不光彩的家史。

他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说:“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但具体是什么变故,鲁迅却绝口不提。

不过鲁迅自己不说没用,清廷官方档案里记得明明白白。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的进士,皇帝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

在古代,中进士、点翰林可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难多了,周福清科举出仕也算光宗耀祖了。只可惜,他嘴臭性子直,不会奉承拍马,不懂趋炎附势,只当了几年七品芝麻官就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后来还是花钱捐官,才得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务。

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清廷提前开恩科,1893年在全国举行乡试。当时,浙江省乡试的主考官名叫殷如璋,恰好是周福清的同年进士,这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同学,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

为了让本家子侄特别是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能够顺利中举,周福清不惜巨额投入,凑了一万银元的银票,托家丁送去贿赂主考官殷如璋。

不曾想,这个家丁实在不堪重任,当着副主考周锡恩的面就把厚厚的信封交给了主考官殷如璋,还索要收条以便回去给老爷交差,以避私吞之嫌。逼得殷如璋只能铁面无私、坚辞不受,还把送信的家丁送入苏州府查办。

此案迅速传回北京,光绪帝大怒,下旨彻查。案发后,周福清先是逃亡到上海租界,后因儿子周伯宜顶罪被捕,又只好回来投案自首,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也就是死缓。

为了救出周福清,周家人变卖家产,上下打点。1901年,已经63岁的周福清在坐了8年牢后终于获释回家,周家却由此走向败落。故而鲁迅有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周福清自作聪明毁了儿子一生前途,不过,周家后人并未因此被剥夺参加科举的权利。1898年12月18日,17岁的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以及堂叔周伯文、周仲翔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考,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1904年,周福清抑郁而终,终年66岁。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
家族遗传的性格
因作弊而衰败
不是厚厚的信封,只是一封信,许诺给多少钱。否则就是斩立决,家人充军流放。可见家里有个会办事的多重要。
哪有这样办事的人,怀疑家丁是故意的。
仔是鲁迅的老乡?不知不要胡说八道。
真事
英雄不问出处,人没办法决定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是鲁迅的事吗
真实!
不关鲁迅的事,是爷爷不会办事,殃及子孙[流鼻涕][流鼻涕]
所以有那个汉奸弟弟
是在黑!!!
那是周家的事,关鲁迅啥事![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早就有所怀疑,原来真的如此。
弟弟文化汉奸,自己因为死得早,避免了汉奸
鲁迅啊鲁迅,这么多东西还在靠你吃饭,你就赏它一顿狗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