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与现任妻子马筱梅十指紧扣现身街头的画面登上热搜。
两人身着情侣装,随后前往“求子圣地”红螺寺祈福,,被部分网友痛斥为“假深情”“影帝级表演”,甚至有人道德绑架称:“大S尸骨未寒,你竟有心情秀恩爱?”
一、深情与现实的撕裂:一场被围观的“重生”大S于2024年因突发疾病离世后,汪小菲曾在社交媒体上崩溃发文“死的人应该是我”,更被拍到在街头下跪痛哭、雨中流泪等“深情”画面。彼时,网友对其“痛失挚爱”的同情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当他在大S离世一周后,与马筱梅公开庆祝情人节时,舆论却急转直下。部分网友认为其“表演痕迹过重”:前脚还在悼念亡妻,后脚便与新欢高调示爱,堪称“变脸大师”。
但若抛开情绪滤镜,事实却清晰可循:汪小菲与大S已于2021年离婚,此后三年间双方各自再婚,法律与情感上早已解除绑定。
即便大S突然离世引发公众唏嘘,汪小菲作为“前夫”的身份并未改变。网友苛责他“不够悲伤”,实则是将私人情感需求强加于他人——难道离婚三年后,汪小菲必须终身佩戴“未亡人”的枷锁,才配得上“深情”标签?
二、S家的“宣战”与舆论失焦:谁在消费逝者?在这场风波中,大S母亲黄春梅的举动同样引发争议。她在女儿离世后多次公开向汪小菲“宣战”,声称担心外孙抚养权问题,甚至质疑汪小菲“不配做父亲”。
然而,这番言论遭到中国台湾省艺人黄安直接回怼:“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连中国台湾省资深狗仔葛思齐也罕见发声,揭露S家多年来利用媒体炒作家事内幕,暗示其“虚伪作态”。这些声音折射出公众对S家“持续消费逝者”的反感——若真为子女考虑,为何要将家庭矛盾置于舆论擂台?
反观汪小菲,尽管被贴上“情绪不稳定”的标签,但其行动脉络却显克制:第一时间赴台处理后事,公开表态将尽力抚养子女,现任妻子马筱梅更在采访中强调“两个孩子始终是家庭核心”。
相较之下,S家一边举办追思会,一边纵容小S在派对上狂欢,言行矛盾令人费解。当网友将矛头对准汪小菲的“情人节行程”时,是否选择性忽视了S家自身的争议行为?
三、马筱梅的“包容”与汪小菲的“新生”:他们何错之有?在这场舆论混战中,最被低估的或许是马筱梅的隐忍与格局。面对丈夫公开称呼大S为“老婆”、在纪念视频下留言“我好想你”,她非但未表芥蒂,反而公开恳求媒体:
“请放过我的家人,所有攻击冲我来。”
这种超越常人承受力的包容,连毒舌网友也不禁感叹:“马筱梅的冷静与大气,衬得某些人越发狭隘。”
事实上,汪小菲与马筱梅的婚姻早已步入正轨:两人共同打理“麻六记”事业,马筱梅更以“老板娘”身份参与公司管理;
日常被拍到的画面中,她为汪小菲整理衣领、默契配合直播,连婆婆张兰都对其赞不绝口。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他们感情确实不错!
网友嘲讽汪小菲“求子翻盘”,却无视他作为中年男性渴望家庭完整的正当需求——难道一段合法婚姻中的生育计划,也需要向公众递交“道德可行性报告”?
四、网暴狂欢下的冷思考:私域与公域的边界何在?部分网友对汪小菲的指控,暴露出网络时代“道德审判”的荒诞逻辑:他们要求一个离婚三年的男人为前妻终身守节,却对S家屡次挑衅视若无睹;
他们批判汪小菲“太快走出悲伤”,却小S和S妈大S病重时热舞,病逝后的冷漠无视。这种双标背后,实则是将他人生活异化为“公共情感消费品”的畸形心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风波中涌现的“逝者至上”论调。大S的离世固然令人惋惜,但以此为由剥夺生者追求幸福的权利,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扭曲——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是否有义务将余生困在回忆的牢笼?
作家余秀华曾犀利点评:“深情与冷酷本是一体两面,人们总爱虚构自己想要的剧本。” 这句话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围观者借“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的伪善。
汪小菲是否“假深情”?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与大S的婚姻早已终结,与马筱梅的相爱合理合法。
网友的愤怒,更多源于自身对“痴情男主”剧本的执念破灭。当公众人物被迫成为集体情感投射的容器,私生活被无限放大检视时,我们是否已沦为《楚门的世界》中那些窥私成瘾的观众?
正如马筱梅所言:“活着的人要把日子过好。”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汪小菲,也应成为舆论场的共识。
死亡不是道德绑架的筹码,更不是攻击他人的武器。与其苛责汪小菲“拥抱新生”,不如反思:我们何时才能学会尊重他人走出创伤、重建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