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糍粑:舌尖上的传统韵味

笑对人生的乐章 2025-01-12 19:16:36

文/梁平 图/张民

在我们湘西流传着有这样的一个风俗:“腊月二十八打粑粑。”打粑粑也就是打糍粑。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八这天,我就早早跟着父母,将隔夜泡好的糯米,用提桶装好背在背篓里,来到有打糍粑工具的人家去打糍粑。一般来说,一个村有打糍粑工具的人家只有两三家,打糍粑的人比较多,几乎家家都要打糍粑,所以要排队,按秩序先来后到。那时候打糍粑是不要钱的,自己出劳动力,自己出柴火,自己泡糯米。

打糍粑的工具也很简单,一个石臼、二个木棰、一张大方桌,两张长条凳和架起的两三块门板就行。石臼是正方体的,高七十厘米左右,边长也是七十厘米左右,上平面凿出一个直径四十厘米、深三十厘米左右的圆锥形的臼窝。木棰由硬质杂木制作,重量较重,棰长八十厘米左右,棰把大约九十厘米长,有手肚子那么粗。打糍粑是大家合伙一起打,一家接着一家地打,有的蒸糯米饭,有的捶打,有的把捶打的粑粑制成球状,用长条凳挤压成饼状。大家边做边说笑,小孩也帮着压饼,翻糍粑,场面十分热闹、和谐。

打糍粑第一道工序是蒸糯米,糯米要提前一天洗净浸泡。先将木桶里浸泡的糯米用箩筐沥在木盆上,锅里舀上水,将木甑放进锅里,糯米倒进木甑,再用筷子在甑子里插些气孔,盖上木盖,拿干净的湿毛巾敷在上面。大火蒸半个多小时,须揭盖尝尝,看是否蒸熟。蒸饭要注意水量和火候。水太多了,沸腾起来会把糯米淹没,容易熬成粥,水太少了,糯米容易夹生;若是火候掌握不好,要么蒸得太熟,打出来的糍粑太软,要么蒸得太生,很难打成团。刚蒸出来的糯米饭格外好吃,抓一坨塞进口里,清香甜糯,让人回味无穷。

把蒸好的米饭倒入石臼,两个劳力拿起木棰先在石臼里用力揉搓,先沿着臼边揉几圈,再在中间边揉边搓,将米饭揉黏后就开始捶打。捶打时,一人领棰,一人跟棰,一棰起,一棰落,此起彼落,上下有序,边捶打还边喊号子,“嘿、嘿、嘿……”随着号子声,糯米饭被捶打成泥状,绵绵的软软的,满屋子清香。捶打速度要快,糯米黏性强,免得棰子被米饭粘住。起槽也要快,两人按住木棰旋转几圈将糯米坨缠住,合力撬出抬到已抹好蜂蜡的桌子上。这时候小孩子们往往会扯一个小坨尝鲜,大人们也不会骂。

糍粑的制作,首先手上粘点蜂蜡,把糯米团一小坨一小坨扯下,揉捏成大小适中的圆球状,再将糯米球放在已抹蜂蜡的长条凳上,排成一排,压上另一条长条凳,两人从两端向下按压。压一会儿揭开上面的长条凳,一个个晶莹剔透,圆润光滑,均匀瓷实的糍粑就出炉了,将其一一捡到门板上冷却后装进箩筐收好。

糍粑吃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烤糍粑。把烫架放在火坑里,将糍粑放在烫架上,慢慢地烤,一面烤熟了翻身烤另一面,直到烤的两面金黄,中间鼓起一个气泡来,就可以吃了。烤好的糍粑,外焦里嫩,咬上一口,既酥脆,又绵糯。煮糍粑又是另一番风味,把糍粑切成条,放进锅里煮,等糍粑煮软了放几片白菜叶,再根据自己口味,放一点盐或糖,吃起来,软软糯糯,满口清香,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油煎糍粑,先烧热锅,放适量的茶油,将糍粑放入锅中,小火慢煎,撒一点盐,煎到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又脆又香。

小时候打糍粑吃糍粑,只是觉得要玩好吃,到现在上了点年纪,我突然发现打糍粑和人生磨历差不多:先是水里泡,再到火里蒸。千锤百炼后,完成圆人生。不是吗?

0 阅读:1

笑对人生的乐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