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私田兼并问题十分突出,百姓赋税甚重,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人民的日子过得极为艰苦,可是,朝堂上下非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一有资金短缺的时候,就会用税收来缓解,最后,百姓们纷纷造反,成为了皇帝陛下一直担心的问题。他必须数次派兵平定叛乱。而在这个过程中,明王朝又面临着对外的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被不断消耗的兵员所消耗。崇祯皇帝为了填补自己的财政缺口,数次提高赋税,结果,他的所作所为,让民众对他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导致他的经济一蹶不振。
而在这段时间里,朝堂上的风气并不是很好,大臣之间互相勾心斗角,崇祯帝挑选的那些“阉人”和亲眷,就像是一只吸血的僵尸,将大明帝国的鲜血吸得干干净净。大明在这场风暴之中,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直至李自成带着一批叛乱,与大明开战,朱家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朱由检被迫出兵抵御外患。但现在穷途末路,连一文钱都发不出来,朱由检心中焦躁,这是国破家亡的大事,这银子该从何来?有人说,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集齐军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抄家,朱由检现在的情况,可以用抄家来解决,但朱由检却不愿意,也不能这么干。
一是抄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众怒,李自成还没有攻下紫禁城,朱家的势力就会在群臣的眼皮底下土崩瓦解,第二,抄家的事情也会被人冒犯,在崇祯年间,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感情本来就不好,没有人愿意成为这样的大反派。这条道路行不通,朱由检只得动员群臣,筹集兵马,说是捐助,其实就是朱由检自降身份,向大臣们借银子。不过,皇上向大臣们要钱,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官员们贪污受贿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但没有人会当众说出这样的话,而且朱由检又是一个心思缜密,喜怒无常的人,很有可能会报复他。
所以,自从朱由检一声令下,朝堂上再也没有任何动作,朱由检不得不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岳父周奎。朱由检知道周奎当上了皇帝,赚了一大笔银子,却不料周奎几番哀求,最后周奎终于答应将一万三千两银子交给了他。因为有了岳父的前车之鉴,文武百官不得不从家中掏腰包,掏出一些银子出来,结果朱由检手里只有数百两,甚至数十两,总共还不到一万两,这还远远不够。要知道,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朱由检自甘堕落,向群臣借贷,本身就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如今江山危在旦夕,他所借到的银两竟只有这么点,实在是令人痛心。既然如此,为何大臣和王公大臣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肯多出一文?
臣民与臣民的关系从来都不只是服从与执行,还有许多人性的东西,比如威信、信任、安全感等等,朱由检的部下之所以不肯借债,就是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且不说朱由检是否有治国之才,单单他在办事和用人上的反复,就足以让他的疑心和不信任,让他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心,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其次,一个朝代的覆灭,会让帝王和大臣产生不同的情绪。在朝堂上,或许就是换人,或者是辅助,但在皇上看来,这就是对列祖列宗的羞辱。虽然大明到了这个地步,那些贵族也有责任,但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很容易滋生腐败,绝不会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摘下自己的面具。
况且,明代后期时有战争,天灾频繁,社会冲突极其激烈,如此种种迹象,明人都看得出来,大明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当然不可能把期望寄托在这个没用的帝王身上,指望他能翻盘。于是,大明江山便在这种松懈的情况下,渐渐淡出了历史的长河,而朱由检更是用一种自杀的方法结束了他那混乱而又混乱的人生。俗话说,云唇死,齿冷,如果这些“白眼狼”愿意帮助自己,大明也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可是,那个时候,大明的治不好了,民众也不愿意臣服。所以,与其固步自封,倒不如改变一下自己的政体,倒霉的是,那些骄傲而没有野心的家伙,永远都不会从过去的事情中汲取经验,最后只能是一场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