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民国教授圈也存在鄙视链,鄙视链最顶端的是陈寅恪,最底端的是沈从文,而创建这条鄙视链的人,则是刘文典。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级名校在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名教授齐聚一校,百家争鸣,蔚为壮观。
(刘文典画像)
1943年,西南联大决定聘请沈从文为中文系教授,拟定月薪360元。在讨论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大家都举手同意,唯有刘文典发言驳斥道:“沈从文算什么教授?他要是都能当教授,那我岂不是太上教授了吗?”(注:沈从文是刘文典的学生。)
但是,反对无效,沈从文还是当上了西南联大的教授,这可把刘文典气坏了,他曾在课堂上公开炮轰:“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至于沈从文,连4毛钱可都不该给他!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这就是民国教授圈鄙视链的由来。按照“价钱”换算,顶端的陈寅恪与底端的沈从文之间,隔了10个刘文典,100个朱自清。哎,刘文典这个嘴啊,真是够毒的。
(年轻时的沈从文先生)
很明显,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认为他不配当教授,更不配拿360元的高薪。究其原因,在于沈从文既没有资历,也没有学历,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只是个小学毕业的白话文作家。在讲究学术研究的民国教授圈,不懂国学的沈从文备受歧视,眼高于顶的刘文典,最是其中代表。
身为清华和北大的双校教授,恃才傲物的刘文典有着“民国第一狂士”之称,尤以研究《庄子》成就最高,曾放豪言:“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自己,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
但是,纵然是目空四海的刘文典,也有打心眼里佩服的人,这个人正是有着“中华活字典”之称的陈寅恪先生。
(年轻时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的学问,即便是在大师云集的民国文化圈,也是无人不服的。
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加在一起也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吴宓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陈寅恪的课堂上,不只是学生爆满,也向来不乏前来“蹭课”的清北教授,诸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这些如雷贯耳的大牛学者,都是陈寅恪课堂上的常客。正因为如此,陈寅恪也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的课堂)
刘文典亦然,他谁都不服,唯独对陈寅恪推崇备至,曾公开承认自己的学问不及陈寅恪的万分之一,还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对于陈先生的人格、学问,我不是十分的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还有个更有趣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西南联大期间。
当时,日军飞机经常轰炸昆明,某日,校园拉起了警报,刘文典本能地随众人往外跑,跑着跑着,突然想起来陈寅恪还在后面(陈寅恪后期患有眼疾,视力不好跑不快),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又赶紧往回跑,找到了陈寅恪后,扶着他一起往外跑。
又跑着跑着,刘文典在人群中看到了气喘吁吁的沈从文,立马停下来呵斥道:“你跑什么跑?陈先生是在替国粹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你替谁跑?”
言外之意就是:陈先生死了,国粹就断绝了,我刘文典死了,就没人能讲明白《庄子》了,你沈从文什么都不会,怕什么死?
(刘文典)
陈寅恪>刘文典>朱自清>沈从文,从这个鄙视链能够明显看出来,在民国文化圈,有才华的,不如有学问的,研究学术和国学的,地位远远高于写文章的,而同样是写文章,也有“贵贱”之分,写小说的沈从文比写散文的朱自清更加不如。
不过,活在鄙视链最底端的沈从文,心胸还是非常宽广的,面对质疑和轻侮,他一直保持着风度,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本文完~)
大师风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