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店被线上低价逼得交298元,去学线上“薅羊毛”
引言:
不止是一些消费者在薅羊毛,就连楼下的小超市卖的便宜货,也有可能是老板们“被迫”薅的羊毛。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走亲访友中的流程之一少不了顺路到小区门口便利店,提两箱牛奶、拎几盒坚果再上楼。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这些礼盒的价格要比你在线上买的贵得多。
这不是你的错觉。一直以来,很多商品由于存在分销制的缘故,线下价格天然要高上不少。但是,有一些线下店的老板被线上低价逼急了,开始走一些非常规渠道,学着到线上薅羊毛,这样摆上自家货架的也是各种品牌的便宜货。
那么,线下商超老板是从哪里买到低于经销商价格的商品的?其中有怎样的利益链?品牌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又会如何?
第一,小商超老板学薅羊毛,同时集齐正品线下和低价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线下商超的老板来说,从经销商那里进货是最正常也最没有风险的渠道,但这并不影响某些商超老板或线下商铺中的某些商品是来自于网络销售的。
而之所以发现这样的情况,还要得益于小区楼下某家便利店的“促销处理”。
由于春节走亲访友的原因,在购买必备礼品乳制品的时候,新识研究所做了价格的比较。不过,无论是哪个品牌的哪个的热销产品、无论是在小超市还是大卖场中的价格,几乎都是相同的,但其中唯一不同的是其中有一家小区便利店的价格,却要比均价便宜上3到5元不等。
线下店老板苏南告诉新识研究所,哪怕卖的比同行要低还能赚钱。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方法?
苏南向新识研究所表示,之所以卖的这么便宜还能赚钱,是因为自家的商品并不会全部从线下供应商那里拿货,而是会日常搜罗一些其他渠道的低价货品用以出售。
“其实京东淘宝这样的线上平台有很多便宜的货品,虽然大部分会限制购买件数,但只要找到一个不限制件数还畅销的品,多屯其实就是多赚。”苏南对新识研究所这样解释。
而对于在哪里找这些信息、如何判断从网上批发货品的真伪、网购商品的保质期如何保证等问题,苏南也向新识研究所介绍了一位名叫周权的专注于收集各类低价批发信息的上游玩家,并表示自己的货源信息都是从周权那里获得的。
在加上联系方式后,周权先向新识研究所表示拒绝个人买家的问询,并直接贴出了298元的入群“门槛费”,而这里的群就是他用来发布低价品类货源的地方。
在他的群里,“不管你量大还是量小,我只负责提供低价货源的链接和购买方式,你需要什么货品、觉得卖什么能挣钱就自己下单,298元进群,群里的货比你能接触到的实体经销商都便宜,而且都是包邮到家的,现在很多折扣店、超市、社区团购都在我这里囤货的。”
在新识研究所交钱进群后,群公告也写着“每日发布内容较多,大家都是同行,商品价格一目了然。不要犹豫,可能在你犹豫的时候,货就被别人进空了。价格比经销商低就下。经常看着点,别因为信息多就错过大羊毛,需要特定商品就在聊天记录搜索即可。”
群里提供的价格确实如他最初所说的一般便宜,以现代牧业的三只小牛纯牛奶200ml*24盒装的商品为例,在京东、天猫均要买到40多元甚至50元的价格,但在群里却能以28.3元的价格包邮提货。而在其他的货品品类上也是十分丰富,从零食饮料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几乎可以涵盖一家小型超市大部分的商品了。
此外,周权还会定期晒出自己下单和发货的记录。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群内提供的进货链接并非全部都是官方旗舰店,但从这些店铺的等级、评分和经营时长来看,也能看得出是长久的优质老网店,这也意味着货品的质量无需质疑。
这么来看,像周权这样的信息收集者可以帮助上游完成分销任务,还能倒卖信息差赚取入群费和佣金,而在这里进货的小商超老板们则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货,似乎是一个三赢的结局。但这样越过中间经销商低价串货,又会对整个经销体系造成什么影响呢?
第二,线下店遇上“网购价”一溃千里,品牌都回避价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去咨询了多个平台货源的卖家,对于“为什么线上购买会比线下便宜那么多,是否会有生产日期的因素”问题,不同的平台商家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回复,但对于线上卖如此低价,线下该怎么销售的问题却一致地保持了回避。
亿滋在京东的官方客服表示,所有的现货都是存在京东物流仓的,虽然没办法保证日期一定是最新的,但都是在可食用范围内的非临期产品。而至于为何会比线下便宜出那么多,对方也仅含糊表示线下有运输成本和其他成本,所以会比线上成本要高一些。
圣牧牛奶的客服回复称,所有的产品都是最新的日期的。至于价格这么低的原因,则是因为直接由工厂发货,而且现在也是活动期间所以才能比线下便宜那么多。
安慕希的客服则表示,不同产品、不同时间段和活动政策的不同都会导致价格的波动,但可以保证发出商品的日期都是没问题的。但对于串货问题和线上如此低价、线下该如何销售的问题却直接闭口不谈。
不过,虽然电商平台并不关心线下经销商和那些从经销商手里进货的终端店铺,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就不会被这样混乱的价格倒挂所影响,反而对于某些需要严控产品价格的经销商和商超老板来说,更是一场噩梦。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乳制品行业了。
作为由双寡头控制的必需品,乳制品行业一直以来都依靠着严控终端价格的方式来维持足够的利润和整个体系的稳定,但这样低价但不低质商品的出现,却直接破坏了很多终端市场运行的模式。
据DoNews报道,当前蒙牛常温奶价格已经出现倒挂。零食折扣店和部分由网电进货的线下商超的出售价格赫然比商超从正规经销商渠道进货价格还要低,而在这么低的价格之下还有不小的赚钱空间,但那些遵守过去规则、从经销商进高价货品的商超受制于成本因素,出货量自然暴跌。
在出货暴跌后,他们为了存活也只得加入线上进货的队伍,但他们却还是经销商最为依仗的客户,失去了这批客户后,经销商囤积的产品在保质期的步步逼近下,也只得又沦为线上低价销售的商品,彻底构成恶性循环。
对于消费者来说,则会陷入买正价奶觉得亏,买便宜奶却又担心质量安全问题的怪圈中。小红书上越来越多鉴定蒙牛牛奶真伪的帖子,也在无形中消磨掉普通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转而让他们投向别的品牌。
在蒙牛之外,新识研究所也采访到了伊利的相关人员。
对于以上的问题,投资者交流处的工作人员也坦言在销售体系中的确会有这样的情况,但从公司整体上来说对于渠道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春节期间也对渠道进行了专项检查,当前还是比较健康的,之后也会对以上提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跟进处理。
而除了乳制品,白酒和母婴用品等也同样是线上“倒爷”摧毁线下经销商体系的重灾区。
长此以往,行业和品牌线下经销商体系若持续遭受冲击,传统经销模式的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品牌方该如何重新审视渠道布局,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的进程,避免渠道冲突进一步加剧,也成为各大品牌面对混乱定价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资料:
《蒙牛代理商频退出,高飞如何打赢翻身仗?》,DoNews;
作者:杨启隆
编辑: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