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这种冬春季高发传染病要小心

见微直播 2025-03-30 10:30:49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冬春交替时节,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看似平常的症状所困扰,发热、咳嗽、咽痛,这些熟悉的感觉一旦出现,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 “小感冒”。然而,有一种极具威胁的传染病,它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如出一辙,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它就是流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个隐藏在 “感冒面具” 后的健康杀手。

福建宁德的 49 岁吴先生,经历了一场与死神惊心动魄的较量。起初,他只是突发持续高热、炸裂式头痛以及喷射状呕吐,这些症状太像常见的感冒了,所以吴先生并未在意。可仅仅三天,他便陷入深度昏迷,家属紧急送医时,吴先生已经呼吸急促,瞳孔对光反射几乎消失,随即被火速转入 ICU。经检查,他被确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幸运的是,在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救治下,昏迷十日的他最终苏醒。吴先生的经历,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看似平常的 “感冒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3 月 28 日,中国疾控中心郑重发布提醒:冬春季节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 “流脑”)的高发时期。天气寒冷干燥,人们多紧闭门窗,室内通风不良,再加上人员密集场所增多,这些因素都为流脑的传播创造了 “有利条件”。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 70% 的流脑病例年龄在 18 岁以下,其中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风险最高。学校里,青少年感染甚至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流脑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超过 10%,即便约 20% 的患者治愈后,也会留下严重的肢体和组织伤残,其危害不容小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对其易感,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学校及幼儿园由于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特性,成为了流脑的高发地点。就像 2024 年 6 月,青海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的两名学生,先后因病离世,7 月 3 日通告显示,两人的脑膜炎奈瑟菌血培养均为阳性,让人痛心不已。

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这也是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早期,患者会突然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伴有剧烈且持续的头痛,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还会感到全身无力、肌肉酸痛,喉咙疼痛并可能伴有咳嗽。但随着病情发展,它的 “真面目” 逐渐显露。剧烈头痛加剧,常伴有恶心、呕吐;脖子变得僵硬,低头时疼痛明显;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瘀点、瘀斑,按压不褪色;对光线敏感,眼睛难以睁开;精神萎靡、嗜睡,严重时陷入昏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或局部性抽搐。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24 小时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现阶段,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也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年版)》,适龄儿童在 6 月、9 月龄接种 A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3 岁、6 岁加强接种 A 群 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有 A 群 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家长可根据疫苗说明书,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为孩子接种。

加强个人防护至关重要。我们要勤洗手,减少病菌的传播;在人员密集场所戴口罩,阻挡飞沫传播;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病菌无处藏身;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对流脑患者至关重要,可显著减轻症状、避免严重健康损害。在冬春季节,一旦出现高热、头痛,之后又出现呕吐、皮肤大面积瘀点 / 瘀斑,甚至意识混乱、嗜睡、昏迷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切勿拖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网络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