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废品站里捡漏的“国宝”,专家:虽然没有记载,但一定出身不俗

熊哥的日记 2022-01-27 13:14:11

说起考古、文物,或有朋友马上联想到了陕西,诸如秦始皇陵,以及众多先秦青铜器在这里得以现世;陕西古墓星罗棋布,都知道“古墓出土青铜器”,其实废品站也有不少。说到这或有朋友不信“瞎扯,谁会把国宝文物当废品,就算有也该是残破不堪的吧?”还真别抬杠,若论“谁是我国文物保护的最大贡献者”,废品站不敢说是第一名,至少也该排在前三;就比如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鸟盖瓠壶”,这件国宝就是在废品站里找到的。

说这话还要回到1967年12月,陕西绥德县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正常下班,路过城关镇的一个废品收购站时心血来潮,于是走了进去;说到这或有朋友不明白了“文物局的人真奇怪,下班不往家跑,没事逛什么废品站啊?”其实这点并不奇怪,百行百业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逛废品站”在当时并不奇怪,尤其对“文物局”的人来说更是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工作的一部分。

对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我国“文物保护”起步较晚,虽说各地博物馆陆续建立,“文物”却没几件,即便“先秦文化”昌盛的陕西也是如此;当然,并非“没有文物”,而是“宝藏于民”,尴尬的是很多人拿着“宝”却不知道是“宝”。“文物”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还是个新鲜词,那就更别说“保护”了;就拿“青铜器”来说,很多百姓手里有这类器物,但多以“破铜烂铁”来定义,卖到废品站也就成了常事,这就无形中给文物局的人添加了工作内容,没事就得去废品站逛逛,今天叫“捡漏”。

单说陕西绥德县文物局的这位工作人员,由于经常到这家废品站,因此和老板早成了熟人,随便逛逛也就没人阻拦;逛来逛去,其眼光落在了墙角的一个“罐子”上,在一堆破铜烂铁里显得颇为“鹤立鸡群”。简单来说,这位文物专家费了半天劲才从将“罐子”从废品堆里淘出来,总算整体没什么损坏;以专业和经验来看,这位专家判断其应该是一件“瓠壶”,很可能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

这里稍作解释,“瓠”指的是一种类似葫芦的植物,果实可食用,因此又叫“瓠瓜”;以出土文物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瓠瓜”造型的酒具,这类器皿被统称为“瓠壶”。专家以此判断,春秋战国时的“瓠瓜”很多,工匠们在为王公贵胄们打造青铜酒具或礼器时,就以“瓠瓜”为原型塑造;这里也体现了春秋战国诸侯们“贴近百姓”的美好寓意,当然,历史上真正能“贴近百姓”的君王着实没有几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青铜”在先秦时代可是一种稀缺金属,甚至被称为“金”,一般老百姓自然用不起;如今在废品站发现的“瓠壶”造型更怪异,其上口细,肚子大,盖子就是一只鸟,“鸟嘴”就是壶嘴,还能自由开闭。后面的事情就不细说了,如此“怪异”的青铜器,若在古代肯定不是平民所能用的,甚至一般的士大夫也没资格使用;这位专家连忙找来废品站的老板说明情况,老板也通情达理,一听说“可能是文物”,没收一分钱就让专家带走了那件“瓠壶”。

后经众多专家鉴定,这件造型奇特的瓠壶被命名为“战国鸟盖瓠壶”。简单来说,该壶高32.6厘米,口径6厘米,圈足径8.8厘米,壶腹部直径39.7厘米;其“前鼓后曲”的造型在当时发现的文物中堪称绝无仅有,这也再次确定了它的尊崇身份,尤其是它的盖子。其壶盖造型是一只“鸟”,“鸟嘴”就是壶口,壶内酒水也从“鸟嘴”流出;且“鸟型壶盖”与壶体可以自由开合,以便往壶体内添酒,壶盖与壶身用四节链条相连。

再说“壶身”,明显呈瓠瓜形状,上面刻满“蟠螭纹”,这种纹饰在古代一般士大夫也不能使用,其精巧造型在今天看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经专家考证,这件“造型奇特”的瓠壶很可能不是用来饮酒作乐的器皿,而是用于诸侯“祭天”的礼器。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春秋战国也称为“东周”,周朝有“凤鸣岐山”的美好传说,因此“凤凰”就成了当时的贵族造型。

有专家以此为据,说“鸟型壶嘴”代表的是“凤凰”,再加“蟠螭纹”代表的“飞龙”,其寓意吉祥、神圣;但需要强调一下,由于“战国鸟盖瓠壶”是从废品站捡来的,并没有任何文字或相关历史佐证,其究竟属于战国哪位诸侯,以及真正用途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由此也有专家判断,这件“鸟盖瓠壶”很像北方蒙古牧人所用的皮囊,由此判断,这把壶的制作工匠很可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这点还有争议,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当时诸如匈奴等游牧民族还没有出现“青铜器”,如今说“游牧民族是青铜器制作工匠”,着实有点不合常理。

但从其造型和工艺来分析,“鸟盖瓠壶”一定出身不俗,因此最终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的“战国鸟盖瓠壶”就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0 阅读:39

熊哥的日记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