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寒露,显然也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是深秋时节。秋天不光已经来到我们的世界当中,还占据了我们对季节变换的所有感知。对于季节的变化,诗人们是最为敏感的。尤其是他们笔下对季节变化中青山绿水景色的描绘,更让今天的我们为之神往。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唐诗就是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在一座寺庙中的诗。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佛学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如意,都会自觉地去山寺当中寻求解脱。李白就曾经留下了大量这一类主题的作品。
公元837年,35岁的杜牧在洛阳任职,为了探望在扬州养病的弟弟,也才得以游览扬州禅智寺院,留下了这一首精彩的作品。全诗对于秋天宁静的描绘非常精彩,读来很有诗情画意,只可惜并不太为人所知。
首先,“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诗歌一开始就在衬托秋天的宁静。寺院本身都是安静的,但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人在这里用蝉鸣来衬托山寺的宁静,也为后文的景色描绘、突出寺院的寂静清幽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20个字是这首古诗当中最精彩的诗句,也是杜牧写景最经典的诗句之一。不管是前两句,“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还是后两句“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都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写出了秋日时分寺院的寂静。
“青苔满阶砌”以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白鸟故迟留”以寺内白鸟徘徊,暗示寺院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以禅智寺树林茂密,夕阳西下暮霭顿生写寺院寂静;“斜阳下小楼”以斜阳的余晖,透露出此地的荒凉。
中间的20个字可以说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也是诗人笔下对于安静山景最精彩的描绘。但是这20个字其实也有所衬托,“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禅智寺就在扬州城附近,对比扬州城的繁华,此地“青苔满阶砌”,是何等落寞!
虽然杜牧不着一字,但很好地凸显出了自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