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之前所坚持的观点,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追求建功立业,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能够有所成就,他们不吝啬任何的付出。甭管是青春,甭管是心血,甭管是时间,甭管是财力物力,他们都在所不惜。
他们不怕付出,怕的是没有希望。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的考试之后依然没有希望。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自洛之越》,写于孟浩然最绝望之时。41岁的孟浩然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但依然没有考中进士。虽然他在当时已经是诗名满天下,只可惜在科举考试当中却总也得不到认可。
所以孟浩然怕了,读书30年一事无成,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当中,他决定纵情山水,就从本首古诗的“自洛之越”开始。
诗歌一开始的这10个字写出诗人心中无限落魄。“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读书读了30年,总渴望能够学而优则仕,真正实现满腹的报国之志。但到最后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依然泛指为科举而努力),自己都一事无成。
所以他在一次科举失利之后,感受到“风尘厌洛京”,转而“山水寻吴越”,打算纵情山水,在吴越之地寻求人生最美的风光。
既然现实中如此不如意,那就不如在山水景色当中寻求点滴诗意。“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乘一叶小舟游镜湖,作个长揖向谢灵运致敬。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创始人,孟浩然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由此他们之间建立联系,力争在盛唐的山水景色之中,把山水诗发扬光大。
显然,“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孟浩然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杯中酒能够让他忘记这世界上的一切,能够让他洒脱对待对人世间中的一切,美丽山水在眼前,何必计较这俗世的功名呢?
孟浩然用生命当中最后的十年,成就了他在山水诗派的地位。他绝高的生活追求,让王维,李白等人都非常倾慕。虽然孟浩然没有在仕途当中寻求到人生得意的一面,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算是对他人生一个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