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尽管我们的军工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直升机的研发却屡屡遇到瓶颈。于是,进口直升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如今,曾被看作“鸡肋”的海豚直升机,经过中国的不断改造和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军事力量中的一员“硬核”战斗机,走向了“逆袭”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直升机困境愈加严峻。此前的“直-5”停产,意味着我国在直升机领域陷入了严重的空窗期,而“直-6”和“直-7”项目的失败,也让我国的直升机能力显得非常薄弱。这时候,急需一款新型直升机来弥补空缺。于是,中国决定从国外进口一些先进的直升机,以填补这一短板,并为国产化打下基础。
中国的选择目标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法国。经过对比和选择,最终决定引进一些西方国家的直升机,其中就包括美国的黑鹰直升机和法国的海豚直升机。这些外购直升机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为后来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法国的SA365N/N1海豚直升机,虽然看似不太起眼,但它的引进却在中国直升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豚直升机当初被引进时,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鸡肋”。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仅有4吨,任务执行的范围也比较有限,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军事任务。而且,法国方面给出的价格也并不便宜,50架海豚直升机的售价高达7000多万美元。这对当时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许多人认为,选择这款直升机完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款“鸡肋”的直升机,在中国的改进下,经过一系列技术升级和国产化后,逐渐成为了一个成功的“逆袭”故事。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国产化的推进,海豚直升机经过改造,逐渐演变成了“直-9”系列。这个系列的直升机不仅仅是为了填补空白,它更是成为了中国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全能战士”。直-9的成功,得益于中国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在此基础上,直-9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逐步涵盖了侦察、反潜、救援、武装等多种任务类型。
直-9系列的多功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比如说侦察型直-9W,既可以执行常规的侦察任务,也可以进行武装侦察。更特别的是,直-9WZ版本的“察打一体”功能,使得它不仅能进行侦察,还能够进行火力打击,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直-9WZ的“校炮”功能,也是它的一项重要创新。通过精确的侦察和测量,直-9WZ能够帮助炮兵进行弹道校准,确保炮弹的打击精度,提升炮兵打击目标的准确度。
另外,直-9WA作为武装型直升机,凭借改进后的弯曲翼设计,增加了载重能力,能够搭载更多的武器装备。这使得直-9WA在执行反坦克、火力支援等任务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直-9S的体型较小,不能搭载太多医疗设备,但它仍然在紧急救援和海上搜救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海上救援任务中,直-9S凭借其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迅速展开任务,完成紧急救援。
直-9的“小身材,大作用”在舰载应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056型护卫舰等小型军舰无法搭载大型直升机,但直-9却能够轻松搭载并完成反潜、反舰等任务。这种灵活性使得直-9成为056型护卫舰的理想舰载直升机,也使得它在中国海军、海警等部门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回顾直-9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海豚”直升机到如今的“全能战士”,这一过程充满了中国军事工业的智慧和坚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法国在引进海豚直升机时的谈判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最初,法国方面对技术转让持保留态度,甚至不愿意向中国开放生产线。面对这一困难,中国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最终,通过多轮谈判,法国终于同意将技术转让给中国,这为中国后来的直升机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尽管法国最初不愿意让中国出口这款直升机,但最终中国还是成功获得了出口权。通过与法国的谈判,中国不仅获得了生产线,还能够将“国产海豚直升机”出口到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通过这些艰难的谈判,中国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为直升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SA365在海外,估计中国和美海岸警卫队是最大的用户[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