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雨花台:曾国荃以三万人硬抗李秀成三十万援兵,竟击退太平军

娇洋看过去 2025-03-05 11:45:37

同治元年(1862)9月25日,李秀成与李世贤合兵猛攻在天京城下挖壕筑垒的曾国荃湘军,双方旋即展开激战。湘军依靠坚固工事,且加紧在高墙内挖掘一道深壕,待太平军冲至阵前方枪炮齐发,大举反击,重创太平军攻兵,致使太平军死伤惨重,阵前尸积如山,血流成渠,李秀成不惜血本,督军轮番冲击 ,仍无法攻破湘军壕垒。这波猛攻使太平军损失很大,仅9月26日那次进攻,太平军便付出伤亡7、8000人的惨烈代价,而湘军则阵亡30余人,伤200多,损失比集群攻坚的太平军轻微得多。

李秀成、李世贤毕竟人多势众,太平军虽然战损颇重,但依然前仆后继,死战不退。这次攻守战战况异常激烈,曾国荃的吉字大营处境也很悬危 。正如曾国藩在写给友人黄冕的信中所说:

“金陵危险之症,在闰月二十一、二、三日伪忠王初到之时,昼夜围扑,粮路几绝。其次则九月初三、四日伪侍王(李世贤)初到之时,贼之攻扑太猛,官军劳伤过甚,岌岌有不可支之势” 。

曾国荃吉字营官兵死守雨花台大营,虽伤亡不少,但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要命的是军中又闹起了瘟疫,致使——

“每新营中此时真能出力者不满八十人,老营不过百六七十人”《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荃复伯兄(指曾国潢)》。

因疾疫流行,曾国荃军染疫者众多,各营能提枪作战者不足一半,加上粮道被断,作战物资得不到接济,形势岌岌可危。就在兵力捉襟见肘时,王可升、杨新纯等率援军5000余人陆续赶至,还带来了大量粮饷、枪弹,极大地缓解了兵力严重不足的窘况,且具备了重新组织反击的能力。

这样,双方鏖战至10月初,李秀成终于意识到再继续围攻下去只是损耗精锐,且徒劳无功,无补大局,遂于10月4日下令撤围,停止进攻,但仍留部分精兵强将固守秣陵关、六郎桥等要隘,以拱卫、策应天京 。

当年3月,屯兵皖南的鲍超霆军大举东进, 欲与曾国荃军相互配合, 相继攻占了石埭、泾县。5月初又进围宁国府(今宣城 ) ,经反复争夺,剽悍的霆军屡次挫败辅王杨辅清部太平军,终于在6月中旬攻破宁国府城。(铁马冰河wu)鲍超进占宁国府城后,因疾疫肆虐,兵勇、民夫染疫者多达万余人,每日运出城外埋葬的死者达几十人,致使霆军大量减员,无力继续东进,只能据城自守。

闰八月,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护王陈坤书等部,按照忠王李秀成在苏州军事会议上的部署, 合兵大举反攻金柱关、宁国府城等失地,鲍超督霆军逐次抵抗,却因所部减员严重而屡遭挫败,太平军很快进围宁国府城,并于9月攻夺宁国县城。陈坤书军约有数万之众,在东坝一带的江面上还有数百艘小型战船助攻,水陆俱进,大举反攻金柱关、芜湖等地。

就在霆军不支溃败时,杨载福、彭玉麟率湘军水师大举开至,利用战船火力优势猛轰太平军,在彭、杨指挥下,湘军水陆两军拼死抵御,接连获胜,双方战至9月底,陈坤书等因战损过大,被迫暂时停止进攻。

黄文金等军在10月间虽然仍然在围攻宁国府城,并在河西击败鲍超军,但因宁国守军顽强抵抗,太平军无法破城。 太平军虽然在局部取得小胜,但于李秀成拟定三路进攻之大局,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铁马冰河wu)李秀成在苏州会议上制定的三路反攻,重点打击曾国荃军的作战计划,虽然给湘军造成了很大压力, 情势也很紧张,正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所说 :

“金陵官军危迫之时,大人(指其父)昕夕忧勤,见客稀少,人心惶惶,莫能安枕”《湘乡曾氏文献·曾纪泽信札》。

面对兵单势弱、瘟疫流行、伤病满营,曾国荃吉字营将士最终很是坚持了下来,并在南京城下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毕竟谁都不愿意放弃近在眼前的太平天国老巢天京,谁都不愿意放弃看似唾手可得的泼天富贵......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