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组团访华之际,马克龙致电中方最高层,双方就巴以问题达成共识,以色列口风变了。中东组团访华所为何事?中法达成了怎样的共识?以色列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11月20日,围绕巴以问题,各方都在行动,在这一天,国际上有两个重要事件,都与中国有关。
首先是当天,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外长组成了联合代表团访华,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是中东外长联合代表团集体出访的第一站,双方将进行两天的深入沟通,主要目标便是推动巴以双方停火止战。
在会议期间,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高度赞赏中国主持联合国推动加沙人道暂停的决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访华,与中国一同对外发出明确的信号,即“战争必须停止”。
而王毅在会上也明确表态,中方愿意与各方共同努力,尽快使加沙局势降温,尽快恢复中东和平。
在此之前,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已经提到了中国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是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中国会继续推动安理会通过更加强有力的决议,为缓解人道局势、恢复和平进程采取负责任和有意义的行动。
第二是与有关各方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加强协调,主持公道。
本次中东联合代表团访问第一站选择中国,也充分说明,中国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
据新华社报道,同样是在20日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给中方最高层打了一通电话,在本次通话中,双方不仅讨论了中法在经贸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还重点谈到了巴以问题,双方也达成了两个重要共识。
其一,巴以问题的当务之急是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尤其是不能出现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其二,“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
我们注意到,就在致电中国之前,马克龙刚刚与巴以双方都进行了通话,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中在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通话中,马克龙要求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地区国家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行为。
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马克龙态度强硬,他要求以色列必须将武装分子和巴勒斯坦民众区分开来,现在的军事冲突已经导致“过多的平民伤亡”。同时马克龙还谴责了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针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暴力升级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马克龙在接受BBC采访时,也曾呼吁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地带平民的轰炸。
然而马克龙的发言却遭到了内塔尼亚胡的回怼,内塔尼亚胡宣称:“应该对平民受到任何伤害负责的是哈马斯,而不是以色列。”
内塔尼亚胡强调,以色列正在尽最大努力避免伤害平民,并敦促他们离开战区,而哈马斯则极力阻挠平民离开不安全区域,并将其作为人体盾牌。
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内塔尼亚胡的态度也有了一丝松动,据参考消息援引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网站报道,11月19日,内塔尼亚胡不无担忧地表示,以色列可能会失去国际社会对其进攻加沙地带的支持。
报道指出,这是内塔尼亚胡第一次谈到对以色列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担忧,而且内塔尼亚胡还表示愿意保证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不过他进一步解释称,这不是政策变化,而是为防止流行病蔓延而采取的有限的应对措施。
内塔尼亚胡的态度软化,是否意味着巴以冲突有可能迎来停火,或者是最低限度的“人道主义暂停”呢?
就在1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曾首次爆出消息,称以色列、哈马斯和美国“接近”达成一项协议,哈马斯将释放数十名被关押在加沙地带的妇女和儿童,以换取5天时间的“临时停火”。消息人士还指出,哈马斯将会释放200多名人质的其中50人,而以色列将会同意至少停火5天。
不过这个消息随后遭到了内塔尼亚胡的否认,他强调除非哈马斯大量释放人质,否则以色列不会停止进攻。
而白宫发言人沃森也指出,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尚未达成任何协议。
不过我们注意到,虽然当事方都在否认,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份“临时停火”协议是有望达成的。
一个是内塔尼亚胡在回应中,并没有坚持要求哈马斯释放全部人质,而是要求释放足够数量的人质,因此这个具体数字,应该是还在谈判中。
另一个是在11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谈到以色列的人质问题时,在台下国务卿布林肯的示意下,拜登突然停止发言,并表示自己“说了太多细节”,这也侧面说明,关于释放人质的问题,是目前以色列与哈马斯主要分歧所在。
不过就在19日,事情又有了新的进展,以色列驻美国大使赫尔佐格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到,部分被哈马斯扣押的人员有望在未来几天内被释放。
如今哈马斯在以色列的进攻下难以找到反击的空间,而以色列也同样背负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其实是有一定意向达成临时停火协议的,接下来,中国也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推动巴以停火止战、实现长久的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