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代夜晚的真实生活,只许看、不许哭!满满全是回忆!

旺仔甜妹妹说 2024-08-11 00:32:37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那时候一天四上工,夏天早上天刚亮队长就喊出工,大约是五点左右,七点半放早工,上午八点半出工,十二以后放工,下午一点多一点就出工,夏天七点半放工,冬天六点钟放工,晚上还要出工,晚上十点半放工。强劳动力干一整天活折合人民币0.08–0.1元,弱劳力以及妇女干一天0.05元。天亮出工天黑了才收工,晚上要到生产队队部评分记工,晚上有事得请假要不一天都白干了。在那个年代,出工记工分,开会,请假,一年到头好的生产队倒决算能分到六,七角钱一个劳动日(即10分)差的生产队2一4角不等……典故太多了,记忆犹新已成历史。

忙完队里活,还得忙家里的猪啊羊啊的,那是真的穷得叮当响,吃过红花草,米糠,红薯,点煤油灯,那时候猪肉七毛钱一斤,一家几口人要吃好几天…床上垫稻草,臭虫咬到全身是红飘痒死人,一把蒲扇摇到天亮,下雪天沙豆子样冰雹从瓦缝里钻进来...尽管如此,但人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关系比现在好。

那时候,没电扇,没空调,夏天的夜,拉一片破席,在生产队麦场上,捡一块砖头或自己的鞋子,垫在席下当枕头。听远处池塘里,青蛙“蛙,蛙”的叫,蚊子也来凑热闹,冷不防会送你一个个红包。躺在席上,仰望天空,繁星点点,最有趣的事,数着星星,一颗二颗三颗,……,数着数着就睡着了。

在那个年代确实有些有趣的事。在炎热的夏天没有风扇,蚊子又叮咬,睡在低矮而闷热的房间实在不好受,于是院子里的人们都把席子拿到院坎里睡猪窖,男女老少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好不惬意,那种浪漫生活让人无比怀念。

我是60后的人,我的确有同感,那时虽然穷,但大家都穷,生活没压力,没攀比,上小学下雨天走泥巴路,大部分同学都不穿鞋,也没人笑你,生活,住房大家都差不多,日子过得嘛还是开心的,也就是所说的穷欢乐

那个时候穷是穷,但有希望。那个时候小孩生活丰富多彩,如滚铁圈,放手帕,冲关,踢键孑,跳绳,捉迷藏,拾石仔,玩弹弓,玩水枪,打千秋,跳绳,用泥巴做玩具灬那个时候冬天小溪会结冰,现在冬天最冷气温在5度以上。那个时候每对夫妻起码养3个孩子,那代人年龄也活到七八十岁。

居民房屋一串连,路灯底下滚铁环,跳健,跳绳,又偷云,你欢声,我笑语,想念儿时,怀念青春,回不去的故乡!那时物质虽贫乏,但贫富悬殊不大,无嫉妒攀比之风,人与人比较亲近,人的精神方面是轻松的,感觉幸福感比现在强。

那时侯农村没有通电,放电影的电是电影队自带发电机发的电,有时发电机坏了,多少人等两三个钟头也修不好还在等。是这样的情景。但七十年代农村大多没有电,放电影大多是自带发电机的。放电影的电,都是发电机发的,随着放影机走,哪有交流电呀?那时放电影农村没有电,有专人挑发电机。电影队带着发電机,先放映幻灯片,宣传政策法規,再演正片,看战斗片,反特片。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我觉得官民都差不多,晚上虽然黑灯瞎火,可是农村的晚上可以听到二胡声、笛子声、歌声,白天小孩走路上学边走路边唱歌,日子过得还开心。

那个年代(70年代)生产队有干电池小喇叭,通到每家每户,早睌生产队放歌曲,有事队长通过喇叭通知并呼叫对话。公社放大站有播音员并转播县上和中央新闻节目。农闲的晚上,村里组织的说大鼓艺人,知道了《杨家将》,《薛刚反唐》,都是神话版的

那时到了夏天晚上家里太热,满村的人都在吃完晚饭后就到街上乘凉,记得大多数人拿条麻袋铺在地上,有的是用麦秸做的草帘子,个别人铺个羊皮或狗皮,家里用蒿草熏着蚊子,那时很多人家都买不起蚊子,精神生活不错,但物质太匮乏了。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票:买黄沙糖要糖票,买洋油(即煤油)要油票,尺布要布票!买猪肉要肉票,买煤烧要煤票,买化肥要票生资公司才卖!买肥皂供销社发票!……那时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水泥叫(洋灰)。

过去的农村欢天喜地,现在的农村草木成林,忆童年思往事弹指瞬间以六十有余,有时间多回老家看看,以前的农村早已人去楼空,总感觉心中流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真的苦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没有孩子们的衣服也是老大穿过老二穿但是人人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打雷咔咔咔咔的时常下雨,绝不干旱… 至少60岁的人。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美好的家园和生活,要从实事开始。实事没有大小,大小是一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什么得什么,只要有恒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会起变化,有自己的收成,

0 阅读:0

旺仔甜妹妹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