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输美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使总税率飙升至50%,这一举措不仅将美加贸易战推至新高度,更暴露了其“美国优先”战略的深层逻辑——以关税为武器,在盟友与对手之间编织一张“交易式外交”的大网。结合近期对墨西哥、中国乃至欧盟的关税威胁,特朗普的四面出击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暗藏三重目标。

一、兑现竞选承诺:边境安全与“毒品战争”的政治筹码
特朗普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关税的官方理由直指边境安全与芬太尼问题。其首席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明确表示,对墨、加的关税是“毒品战争”而非传统贸易战,目的是迫使两国加强边境管控、打击毒品走私。墨西哥为此逮捕毒枭头目并增派万名士兵驻守美墨边境,加拿大也投资13亿美元升级边境设施,成立联合打击部队。通过关税施压,特朗普迅速兑现了竞选时“遏制非法移民”的核心承诺,巩固了保守派选民支持。
更深层的是,关税成为特朗普重塑盟友关系的谈判工具。他反复强调加拿大“依赖美国军事保护”,甚至暗示其应成为“美国第51州”,试图以经济胁迫换取地缘政治让步。这种将安全与经济捆绑的策略,本质是将盟友关系转化为赤裸裸的交易。

二、重商主义回潮:为财政赤字“开源”,为制造业回流“铺路”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带有强烈的重商主义色彩。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对外征税填补财政窟窿:美国联邦政府计划将关税收入占比从不足2%提升至5%,甚至提议用关税资金成立“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制造业与国防。另一方面,通过抬高进口商品成本倒逼企业回流。例如,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平均40%的关税,迫使企业权衡本土生产成本与关税负担。
然而,这一策略面临经济学逻辑的悖论。美国对中国智能手机、墨西哥农产品的依赖度超过50%,加征关税的直接后果是推高国内通胀。尽管白宫声称“通胀影响有限”,但专家警告,仅钢铝关税便可能使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1000美元,甚至引发经济衰退风险。

三、重塑全球秩序:以“交易主义”瓦解多边体系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核心是“一切皆可交易”,其关税大棒不仅针对经济议题,更渗透至地缘政治。例如,在乌克兰问题上,他要求基辅以稀土矿产开采权换取安全保障,并将欧洲防务开支与北约支持挂钩。这种将安全、资源、贸易捆绑谈判的策略,彻底颠覆了传统盟友间的价值观同盟,代之以利益交换的零和博弈。

对盟友的关税攻势亦服务于长期战略目标:打破拜登政府的“友岸外包”布局,迫使制造业彻底回流美国本土。特朗普撕毁北美自贸协议,无视供应链多元化趋势,试图以单边关税重构全球产业链。然而,这种“精准计算关税抵消海外成本优势”的设想,因缺乏系统性政策设计,最终可能沦为“一地鸡毛”。
风险与困境:盟友反制与国内经济的“双刃剑”
特朗普的关税攻势已引发连锁反应。加拿大宣布对美国电力、橙汁等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安大略省威胁切断对美电力供应;墨西哥则通过分散出口市场降低对美依赖。美国国内,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推迟投资,高盛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2%下调至1.7%,衰退风险升至20%。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盟友信任的崩塌。《华盛顿邮报》批评特朗普“疏远朋友、破坏营商环境”,连传统亲共和党的《华尔街日报》也斥其关税政策“愚蠢”。这种孤立主义倾向可能加速欧盟、亚太国家“去美国化”,反而为中国扩大“反孤立统一战线”提供机遇。

总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是一场高风险赌局,其短期目标或为政治加分与经济止血,但长期代价恐远超收益。若通胀失控、盟友离心、产业链断裂三重危机叠加,美国或将重蹈1930年代“以邻为壑”的覆辙。而对中国而言,特朗普的疯狂恰是加速“脱美自立”、深化南南合作的战略窗口——历史机遇,往往诞生于对手的自我消耗之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