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减相思,烧毁婚书,与妻偕老,一生心系旧爱,晚年隔海相望

时代人物录 2019-10-20 21:23:44

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一书中曾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林语堂口中好友的妹妹就是陈锦端,也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

图|年轻时的林语堂

1912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在这里林语堂与陈锦端相识。年轻的林语堂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仪表堂堂,陈锦端更是美丽大方。两个人互相吸引,很快就开始了热恋。

但是这场在众人眼中看起来男才女貌的一对,却无法走进婚姻的殿堂,原因就是这场爱恋遭到了陈锦端的父亲极力反对。

原来陈锦端的家庭条件太好了,她的父亲是归侨名医陈天恩,而林语堂,他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家里穷,林语堂是有才华不假,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要考虑的是女儿婚后物质生活上的幸福,门不当户不对,贫贱夫妻百事哀,陈锦端的父亲开始了棒打鸳鸯。

陈锦端的父亲态度异常坚决,两人成婚根本无望,这时的林语堂是伤心的,又是无奈的,在自己一无所有的年龄遇到自己一生想要给予幸福的女孩,是多么无能为力啊。

虽然陈天恩反对林语堂与自己女儿成婚,但是一方面又当起了媒人给林语堂介绍起了对象,女方就是隔壁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

图|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

陈家与廖家两家是邻居,陈锦端与廖翠凤也是认识的,而且还有一点,廖翠凤的父亲是银行家,廖家也是上海响当当的大家庭。

陈天恩此举为何,到底是真心为了撮合邻居女孩和林语堂,还是急于让林语堂有新感情,好断了自己女儿的念想?现在是无法弄清楚了。

廖家的家庭条件这么好,林语堂的父母非常高兴,直接下命令让林语堂上门提亲,林语堂不敢违背父母之命,就这样带着失恋的伤痕去了廖家,而廖翠凤对林语堂的名声也是早有耳闻,见面后又发现林语堂相貌端正,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

那么廖家就不介意林家穷了吗?也介意,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是的,廖母也不看好这门亲事。但是,廖翠凤很干脆又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也许是廖翠凤的坚定以及廖家相对的开明,终于成全了这段姻缘。

而陈锦端在得知林语堂与廖翠凤在一起后,伤心了好一阵,最后远渡重洋出国留学,或许她无法接受林语堂之前总去陈家,现在又出入隔壁的事实吧。

图|林语堂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娶廖翠凤为妻。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林语堂在婚后将婚书烧了,他说:“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婚后的林语堂与廖翠凤非常幸福,林语堂曾说:

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他还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那么林语堂真的忘了曾经的爱人陈锦端了吗?不,他没忘,一辈子没有忘,廖翠凤对丈夫心系旧爱也是知道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婚姻。

而且廖翠凤表现极为自信、大方,她常常邀请陈锦端到家中做客、吃饭,丝毫没有因为丈夫心系他人而与之间生嫌隙,两人一生恩爱有加,白头到老。

林语堂的二女儿林玉如对父亲喜欢陈锦端,有这样的记载:

父亲对陈锦端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我们在上海住的时候,有时锦端姨来我们家里玩。她要来,好像是一件大事,我虽然只有四五岁,也有这个印象。父母亲因为感情很好,而母亲充满自信,所以会不厌其详地、得意地告诉我们,父亲是爱过锦端姨的。

图|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

与林语堂不同,陈锦端的爱情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她直到32岁时才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婚后一直常住厦门,一生未生育子女。

林语堂对于陈锦端的思念并没有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因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思念年少时的爱恋,也正应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林语堂在写作之余常常作画,但是他笔下画中的女子总是一个模样: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夹在背后。

女儿们曾不解地问他,他感叹:“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是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长发女孩,他一直留在了心底,以至于成为了他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痕迹。

图|晚年的林语堂与妻子

20世纪70年代中期,林语堂住在香港三女儿林相如家,在得知陈锦端还住在一海之隔的厦门时,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林语堂激动地表示要去看陈锦端,最后实在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作罢,空留无限遗憾。没过多久,林语堂便与世长辞,未能与陈锦端再见一面。

爱而不得,虽说是一生最大的遗憾,但也正是因为不得,才能将最美的形象留在心中,林语堂画中的女子不就是陈锦端最美的样子吗。我想,林语堂的最爱还是他的原配妻子,他不过只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准确的说是他曾经最美的一段时光。

参考资料:林语堂《八十自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