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这座地中海东岸的老城,现在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又升级了,炮火声再次响起,打破了平静,也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各国政府纷纷启动撤侨行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
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拿出让人满意的成绩。
一些西方国家,平日里高举着“人权至上”的旗帜,但在撤侨的关键时刻,却暴露出了其制度的弊端和对本国公民生命的漠视。
高昂的机票费用,迟缓的行动效率,让身处险境的海外游子倍感心寒,更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黎巴嫩,这片面积仅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无数次的战火硝烟。
黎巴嫩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点,是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冲突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此次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更是将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推向了新的深渊。
自9月底以来,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多轮空袭,造成多人伤亡,贝鲁特等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民众生活陷入瘫痪。
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各国政府纷纷发出撤侨令,希望尽快将本国公民带离危险地带。
然而,各国的撤侨行动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英国政府在9月30日宣布包机撤侨,但每张机票的价格高达350英镑,这对于很多经济拮据的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一些留学生和务工人员,为了凑齐这笔“救命钱”,不得不四处筹借,甚至变卖个人物品。
法国政府虽然也安排了撤侨航班,但同样需要公民自行承担费用。
而且,法国政府提供的航班信息十分有限,很多公民根本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只能在焦虑和不安中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最令人气愤的当属美国政府的撤侨行动。
美国虽然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的撤侨行动却显得拖沓而混乱。
美国直到10月2日才安排了一架从贝鲁特飞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而这时距离冲突开始已经过去了一周多。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美国政府只撤离了100多名美国公民,而据统计,在黎巴嫩登记的美国公民超过7000人。
面对国内民众的质疑和批评,美国政府却轻描淡写地表示,已经与航空公司合作,确保美国公民能够乘坐商业航班离开黎巴嫩。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商业航班的机票价格已经被炒到了天价,普通民众根本无力承担。
更讽刺的是,有消息称,美国大使馆甚至还为那些无力购买机票的美国公民提供贷款服务。
“美国优先”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关键时刻却将本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弃之不顾。
美国政府的撤侨行动,与其说是为了保护公民,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形象。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撤侨行动中表现得既高效又负责任。
在接到中国公民的求助信息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制定撤侨方案,并调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行动中。
9月30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新厦门”轮载着首批从黎巴嫩撤离的中国公民和外籍家属,缓缓离开了贝鲁特港。
为了确保撤离过程的安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与当地政府和武装力量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协调,并安排专人护送撤离人员前往码头。
“新厦门”轮的甲板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希望的象征,也是力量的源泉。
船舱内,工作人员为撤离人员准备了充足的食物、饮用水和药品,并安排了专门的医护人员提供医疗保障。
经过13个小时的航行,“新厦门”轮顺利到达塞浦路斯的利马索尔港。
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忙下,大家都被安全安置好了。
然后,他们会坐专机返回祖国。
然而,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并未就此止步。
10月1日,中国国航的CCA061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目的地是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
贝鲁特机场已经关闭了快半个月,塔台没人值守,以色列的飞机随时可能会再来轰炸。
面对巨大的风险,中国机组人员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他们深知,在异国他乡,还有100多名中国公民翘首期盼着回家的航班。
为了确保航班的安全,中国政府与黎巴嫩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协调,最终敲定了飞行路线和降落时间。
同时,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安排车辆和人员前往机场迎接撤离人员。
10月2日凌晨,CCA061航班顺利抵达贝鲁特国际机场。
为了避免遭到可能的袭击,飞机在停机坪停留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最短。
在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国维和部队的护送下,146名中国公民和5名外籍家属有序登机。
10月2日凌晨5点左右,CCA061航班顺利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当机舱门缓缓打开,迎接撤离人员的,是亲人的拥抱、是祖国的温暖、更是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董川,一位常驻黎巴嫩的中国援建工程师,亲身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撤侨行动。
他对黎巴嫩这座城市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新鲜。
常年驻守在项目工地的他,与外界接触不多,对于当地局势的了解也仅限于新闻报道。
9月底,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骤然升级,董川所在的项目工地也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
物价飞涨,生活物资短缺,原本平静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
那时候心里真没谱,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董川回忆说,“不过,我们心里都坚信,国家一定会接我们回家。”
9月30日,董川收到了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撤侨通知。
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一辆挂着五星红旗的大巴车就出现在了项目工地门口。
看到国旗的那一刻,我心里终于放松了。
董川说,“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祖国永远是你的后盾’。”
在当地武装人员的保护下,大巴车开往贝鲁特港。
一路上,董川看到很多国家的公民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撤离,而中国公民的撤离行动却井然有序,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到达港口后,董川和其他撤离人员在使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登上了“新厦门”轮。
船舱内干净整洁,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热情周到,这让董川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船上的那段时间,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我们心里都很踏实,因为我们知道,祖国就在我们身后。”
董川说。
抵达塞浦路斯后,董川和其他撤离人员受到了当地中国大使馆的热情接待。
在使馆的安排下,他们住进了舒适的酒店,并享用了丰盛的餐食。
“使馆的工作人员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董川说,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力量。
10月1日,董川和其他撤离人员搭乘专机从塞浦路斯返回北京。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终于安全抵达首都国际机场了。
“欢迎回家!”
走出机舱,董川看到了亲人们的笑脸,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不安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重回祖国的喜悦和激动。
董川的撤侨经历,只是中国政府此次撤侨行动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行动中,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外交为民”的理念,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式撤侨,不仅展现了中国的高效,也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
中国政府这次撤侨行动这么顺利,不是意外的。
事实上,早在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升级之前,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就已经启动了应急机制,密切关注当地局势的发展,并及时向在黎中国公民发布了安全提醒。
8月,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就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提醒在黎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并做好安全撤离的准备。
9月24日,随着黎以冲突的不断升级,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再次发布安全提醒,建议在黎中国公民“尽快返回国内或转移至安全地区”。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及时预警和提醒,为在黎中国公民赢得了宝贵的撤离时间,也为此次撤侨行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国政府的提前准备相比,一些西方国家在撤侨时显得行动缓慢,甚至撤侨结束后还有不少本国公民滞留在危险地区。
例如,美国政府直到10月2日才开始撤侨,而且只撤离了100多名美国公民,而此时距离冲突爆发已经过去了一周多的时间。
再比如,英国政府虽然在9月30日就宣布了包机撤侨的计划,但航班直到10月2日才起飞,而且机票价格昂贵,很多英国公民根本无力承担。
西方国家在撤侨行动中的迟缓和被动,暴露出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本国公民的强烈不满。
“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近年来成为了网络热词。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护照不仅是一本旅行证件,更是海外游子的“护身符”。
每一次的撤侨行动,都是对“中国护照含金量”的最好诠释。
当战争爆发、灾难来临时,中国政府总是能够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将海外游子安全接回家。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中国护照或许不能带你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但它一定能把你从任何一个地方接回家。”
中国的撤侨行动不仅展现了速度,还传递了温暖。
它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外交为民”的理念,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让“中国护照”成为海外游子最温暖的依靠。
参考信息上游新闻2024-10-03《归途如虹——数说中国政府黎巴嫩撤侨》
天都新闻2024-10-01《多国宣布:从黎巴嫩撤侨!》
潇湘晨报2024-10-04《黎巴嫩撤侨亲历者讲述:车顶贴着国旗,像电影里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