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过他一个问题,在80余年漫长人生中,哪段时光是他眼中最困难的存在,那时他是否有信心?
他认真想了想,回答道:“如果一定要谈最困难的阶段,那便算长征和那10年吧。但即便如此,我仍有信心。”
回顾那段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路,明明并非冲锋陷阵的战士的他,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故事。
他是作为红一方面军干部团政治教员,随军长征的。一般来讲,他都是与董必武、徐特立等老革命相伴而行。
他们从瑞金出发,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就带了一床毯子、一袋干粮和一个装了简单衣物及私人物品的挂包。不过,他的挂包明显比别人更加鼓鼓囊囊。
有人好奇,悄悄看了一眼那挂包,发现里面居然还放着马列经典书籍,特别是一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那简直堪称是他生平最宝贝的一本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他的人生中,他曾先后3次将这本著作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他对其真是爱到“深沉”。
有一天,他照旧背着自己沉重的行囊,一步深一步浅地跟着队伍前行。张闻天和他是好朋友,见他这般疲累,就主动问他:“组织给你分配牲口了吗?”
他摇摇头,回说没有。
张闻天的职务比他高一些,有两头牲口,见状,便将一匹马让给他。有了马,行囊就能挪到马背上,走起路轻松不少。
然而,到底是行军路,路上时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即便他再小心翼翼保护那些书籍,还是丢了许多,到陕北后,竟只剩下一本《资本论》,且是延安最初最宝贵的唯一一本《资本论》,甚至毛主席在撰写《矛盾论》等书时,亦向他借过这本书,书上由此留下毛主席的批注,极具纪念意义。
在所有和长征有关的经历中,他最记忆犹新一段当属过草地。缺氧、饥饿、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处不在的沼泽,常年弥漫四周的浓雾,无常的天气,都带给大家太多巨大考验,叫人时刻全神贯注,不敢松懈半分。
一天,乃至几天中,唯一轻松的或许就是全员短暂休息时分。点燃一堆堆篝火,战士们有的围着篝火烤衣煮食,有的合衣小睡,有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故事唱山歌,积累的疲劳与饥饿总能在此时消散大半,令人内心深处不由自主重新涌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某天,又到了休息时间,毛主席、彭德怀等人聚在一起,将手中的包裹随手往地上一扔,便围着篝火坐了下来。他见状,赶忙拄着根拐杖,凑了过来。
彭德怀率先开口,活跃气氛道:“来来来,咱们请毛主席给咱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毛主席也不推辞,欣然给大家讲了自己的作战经验。讲完,毛主席看看大家,忽而提议道:“咱们也请成同志来给咱们讲讲他的留学故事,怎么样?”
热烈掌声响起的同时,他笑了笑,同样大大方方给同志们说起自己早年去日本、德国深造的往事。他说自己原先学得是机械工程,后来自觉学来无用,便转了文艺,走上革命道路。
他不愧是搞教育的专业人士,口才出色,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遗忘所有疲惫和寒冷,在他娓娓道来的声音中度过草原寂寥深夜。
他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成仿吾,是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
成仿吾出生在湖南一个落寞的士大夫家族。他的祖父曾在清朝廷当官,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学者。后不满官宦腐败,辞官回乡办教育,立志要让所有孩子们有免费上学的机会。
他的父亲是一名秀才,很喜欢读书,可身体不好,年仅38岁就离开人世。
父亲去世当年,成仿吾只有3岁,懵懂天真,对未来将到来的厄运一无所知。
5年后,不堪生活重担的母亲也撒手人寰,独留下年纪尚小的成仿吾,依靠兄嫂和家里长辈拉扯,才勉强长大。
他读过2年私塾,其后到距家80里开外的官办学校读书。深厚家学深深影响少年,促使他读了许多典籍诗词,为日后种种打下结实基础。
不久,一位叫陈天华的同乡人敲碎阻挡在世界与成仿吾之间的保护墙,令成仿吾生平第一次睁开双眼,看见真实人间的残酷景象。
陈天华曾和成仿吾的兄长同去日本留学,归来后筹备起义未果,又被迫流亡海外。为了唤醒更多国人,这位同胞愤而书写万余字《绝命书》,将自己的人生终结在大森海湾滚滚波涛中。
陈天华的事迹令成仿吾渐渐明白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是什么,隐约找到奋斗的方向。1910年,成仿吾辞别亲朋,也去日本读书。
在东京,他初识工科,初识革命,与郭沫若结下深厚情谊。1917年,怀揣“强兵报国”梦想的他考入“帝大”,学习枪炮专业,期望某一日,能亲手为祖国制造抵御外敌的武器,拯救苦难中的华夏。
但接踵而至的种种失望很快击溃成仿吾,他和“弃医从文”的鲁迅一样,在寻找革命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做出与先前截然相反的选择,走向文艺。
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拿起笔杆,激动写下两首以“五四”为题的诗作,表达内心深处对觉醒故国的热爱和称赞。他投身文艺队列,与好友郭沫若组建新文学团体,同更多志同道合的文学家相识相知。
然而,这条路实在难走,在日本企图创建新文学刊物失败的成仿吾、郭沫若回到上海,再次处处碰壁。无奈之下,成仿吾只能暂时搁置梦想,回到长沙。
1921年,在郭沫若等人努力下,创造社在日本成立。成仿吾虽未参加成立会,可他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创造社发起人与铺路人,是和郭沫若、郁达夫齐名的创造社三员主将之一。
他在上海独自扛起《创造》季刊编辑工作,创作大量新文学作品,大肆宣传革命道理。
1928年,成仿吾到欧洲深造,加入中共组织。他曾在苏区积极开展群众教育工作,亲自编写培训教材与识字课本,竭尽所能帮助劳苦大众扫盲认字。
到了延安,他又承担起创办陕北公学的任务,他很清楚,陕北公学的宗旨就是为革命队伍培养更多人才,教学内容必须和实际结合,内容少而精,保持一致。
每天晚上,身为校长的成仿吾都会在入睡前,到学生宿舍检查,细心帮学生盖好被子,耐心询问他们在学校过得习惯吗,能不能吃饱肚子……
他的亲切关照,让那些背井离乡来到延安的学生们深受触动,甚至在某天写了一张纸条塞到成仿吾手里,称呼他为“校长妈妈”,说他就是学生们的“妈妈”。
学生们的信任和爱戴令成仿吾对教育愈加上心,不但亲自参与课程设计,而且特地开辟几门特别的课程,譬如统一战线政策课程,就是积极响应毛主席思想理论,教导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拼搏!
此外,学校的军事化管理亦使得学生们受到很好锻炼,给以后参与抗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939年,经组织决定,成仿吾以校长的身份,带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4所学校学生,前往晋冀鲁豫前线,接受更猛烈战火的锤炼。
他把此次经历称作又一次新的长征。他在路上不断吸收新学员,坚持向学生授课。他将陕北公学发展成华北联合大学,又发展成华北大学,从延安带到石家庄,从石家庄走向北平,最终和吴玉章等人创办中共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这条路,成仿吾走了整整12年。
抗战胜利后,某个偶然机会,毛主席问成仿吾:“待将来解放了,你是想搞政治啊,还是搞教育啊?”
成仿吾根本没有思考,脱口而出道:“当然是教育啦!”
毛主席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表扬他的选择很好很好。
成仿吾说到做到。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北京的优渥条件,北上到东北师范学校当了6年校长;之后,成仿吾在山东大学任职14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方回到北京,出任“人大”校长5年。
50余年时光,成仿吾义无反顾都投入教育中,直至年过耄耋,才依依不舍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对成仿吾来说,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是国家最重要的建设事业之一,他愿意为祖国的教育而奉献所有力量!
在成仿吾的学生眼中,成仿吾则是一位热爱关心学生的好师长,他不但经常去学生宿舍和食堂转悠,而且时不时就会去不同的课堂听课,深入了解教学工作的种种问题,向不同老师提出中肯意见。
有一位叫马瑞芳的学生,说了一件和成仿吾有关的趣事。某天,即将考试的她和姐姐趁着空闲,到校外看电影。不料散场后时间太晚,找不到回学校的方法。
一筹莫展之际,眼尖的姐姐发现成仿吾的专车,赶忙带着她拦车,请求成仿吾载她们一程。成仿吾没有拒绝,并在车上亲切问她们是否复习好了,才出来娱乐?
年纪正处于“中二”阶段的马瑞芳因为校长态度过于和善,不禁大放厥词表示考试并不可怕,当着校长的面,讲了很多试卷里的“约定成俗”,校长笑眯眯地附和,一点儿都没有打断她的话。
等到了考试时间,马瑞芳惊愕发现,这一回的考试和以往大不相同,不仅阅卷更加严格了,而且方式、题型等等亦有了变化。
她在同学们的哀嚎声中垂下脑袋,怀疑正是校长听了她的话,方做出这些调整的。
后来再提及这件事,马瑞芳仍旧愧疚不已,感慨:“成老真是太过严苛,在他的手下,学生想要混日子都很难啊!”
1984年,87岁的成仿吾在京病故。
参考资料:
《红色教育家成仿吾》
《“妈妈校长”成仿吾》
《成仿吾: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