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刷脸支付、刷脸进小区、刷脸打卡等,人脸识别技术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如果人脸信息被盗用,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新规究竟有哪些亮点?
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支付到小区门禁,甚至上下班打卡,都离不开这项技术。
便捷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
一旦人脸信息泄露或被滥用,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给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公众对人脸信息安全的担忧日益加剧,亟需相关法规的出台来规范和引导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这部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的管理办法,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将为个人信息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也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新规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人脸识别不能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
如果存在其他可行的非人脸识别技术手段,例如密码、验证码等,就不能强制要求用户必须刷脸。
比如,在线上办理金融业务或其他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景,除了人脸识别,还应提供其他便捷的替代方式,例如线下渠道或其他线上验证方式。
专家指出,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了用户的选择权。
此外,新规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等渠道进行身份验证。
同时,明确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验证。
专家认为,这条规定意义重大,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
新规要求,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必须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并应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采集区域,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更重要的是,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内,严禁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例如,去年上海一家游泳馆在更衣室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就因侵犯个人隐私被处罚。
新规对人脸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时,必须要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同时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比如,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在小区安装是为了小区安全,在金融支付领域是为了防止网络电信诈骗。
专家强调,新规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必须具备充分的必要性,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
同时,使用人脸识别信息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的,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定。
未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使用人脸识别,需取得监护人同意。
关于人脸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新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外,人脸信息应当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
专家解释,这一规定旨在通过物理存储的方式,避免人脸信息向第三方泄露,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例如,银行在完成业务办理后,应该删除用户的人脸信息,避免信息泄露风险。
为了加强对人脸信息的监管,新规还设立了备案制度。
个人信息处理者如果存储的人脸信息数量达到10万人,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
专家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通过备案制度可以及时掌握人脸信息的处理情况,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能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
新规的出台无疑为保护人脸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如何确保新规的有效落地,如何在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您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