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进不了子女的门,是社会变了还是时代错了?

熊猫大大和熊猫小小 2023-04-23 00:26:56

大姨自述拍拖两年,领证一年,结婚一个月,爸妈一共到小家庭3次,爸妈走后,快30岁的丈夫对她说,以后叫你爸妈不要来我家了,我娶的是你,不是娶你家庭。大姨说,如今想得最多的就是该什么时候跟他说“我们离婚吧”,好像离婚是唯一能做的事了。

忽然联想起网上看到的一些父母进不了子女门的旧事:

农民张老汉的儿子在城市娶妻生子,2012年11月12日晚,老汉兴冲冲赶到南京与儿子一家团聚。儿子从车站接了父亲,并带到饭店吃饭,饭后却不让父亲进家门。父子俩发生激烈冲突,民警到后,儿子问民警能否帮忙送父亲回老家。父亲愤然而起,怒气冲冲坐火车返回农村。

90多岁李老先生老两口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在南京江宁区,2013年9月初,李老先生因病住院治疗,老伴一直陪在身边。老两口出院回家时发现门锁换了,打小儿子电话不接,等到小儿子回家后,依然不让老两口进门。老两口只能在小区内露宿街头。邻居帮助报警后,小儿子依然不允许老人回家。警方找来老人的其他子女,最终老人的二儿子把二老接回家暂住。

2016年3月3月26日晚,北京77岁的朱奶奶和老伴从西冉村大儿子住处到海淀区晨月园小区三儿子住处,但联系不到三儿子,从26日晚至27日晚,两位老人一直住在楼道。老人说,这一层有套房子,户主是她的老伴,一直是三儿子在住。

徘徊在子女的大门外,那些落寞的父母倍感悲凉,不少人在心里发问,是社会变了还是时代错了?听不到答案,天空中飘来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父母进不了子女的门,纠结着复杂的父母子女关系、翁婿婆媳关系,当事人各有各的委屈,局外人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暖人性冷漠,就这样打翻了社会的五味瓶。

曾经有一个熟悉的人,事业有成后结婚生子,父母从家乡来到小城侍弄孙子,却处处遭儿媳白眼。儿媳明里暗里下了逐客令,老人不忍心儿子妻离子散,主动要求回了老家,这位初为人父的儿子深感愧疚,一度对妻子忍无可忍,下了离婚的决心。

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的难题,小家庭新婚的甜蜜过后,往往是家庭代际冲突的开始,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哀怨中,不少家庭陷入两代人的相互抹黑。

有一个调侃二孩政策的段子,某种程度上宣泄了父母对子女的不解:养育一个小屁孩就象发射卫星,花费十几年心血确保每个环节和数据的正确。最后一朝发送成功,考上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把钱发给了卫星,叮嘱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啰嗦…别啰嗦…等信号稳定了,又要花一辈子的积蓄帮他建立空间站。如此坑爹的事情,现在国家居然忽悠大家造两颗!

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独生子女,经常被舆论解读为自我中心,爱和责任缺失。但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问题的源头在家长。

走到新生代中间反观为人父母者,人们会看到一个个偷窥孩子的家长,以爱的羁绊,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在两代人之间筑起一道心墙,给自己留下孤独。在多子女时代,老人的被遗弃感可以在兄弟姐妹间消解,但站在独一代的门口,许多不得其门而入的父母,只能在愤怒和落寞中反省自己教育的失败,呼唤亲情的回归。

最近,网络流传一个热帖《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字里行间,父辈的哀叹令人心痛。但帖文后面的两极化评论让人看到一个撕裂的社会,责怪儿女冷漠无情者有之,抱怨父母跟不上时代者也不少,理性的声音则在呼唤两代人的理解和包容。

一位官至师级的朋友,把年纪轻轻的独生女送到美国求学,他跟女儿之间有这样一番对话:

父亲:将来等我们老了,你为我们养老吗?

女儿:你们都有退休金,养老不是我的责任。

父亲:将来你留在国外,我们到国外跟你团聚好吗?

女儿:你们还是留在国内吧,你们有你们的生活圈,我有我的生活圈。

这段父女对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两代人的观念碰撞,父辈希望跟着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子女希望有独立自由的生活。当新生代成家立业,中年人渐渐变老,许多人不得目送子女远走高飞,看着那扇家庭团圆的大门对自己缓缓合上。

眼下,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越来越多中老年人正在以爱和尊重的名义,主动选择跟新生代分居,这是他们维护家庭和谐和自身尊严的体面方式。

90后已经来到社会舞台中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将引领未来中国的社会走向,为人父母的60后70后不得不退居幕后,像自己当年囊中羞涩的父辈一样,哪怕你们如今手握家庭经济大权。这一代人正在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恋爱婚姻的自主自由,甚至在一房难求的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不把买房当做婚姻的前置条件,他们正在颠覆父辈的传统价值观。

多少有些令人尴尬的是,远远脱离普通家庭承受能力的中心城市房价,正在把一些家庭逼进几代同堂,加剧同一个屋檐下的代际冲突,为幸福家庭蒙上一层阴影。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