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4岁王定国嫁53岁谢觉哉,婚后生5子2女,风雨同舟34年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1-01 01:54:51

1937年深秋,兰州。一位24岁的女红军,一脸茫然地站在八路军办事处。

她叫王定国,刚刚经历了一场让她云里雾里的“婚礼”。她以为是来照顾一位老革命,却稀里糊涂地成了新娘。新郎,是53岁的谢觉哉,延安五老之一。

桩婚姻,像极了那个年代的缩影:仓促、意外,却又饱含着革命的浪漫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场“误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命运的交汇:从战火纷飞到革命爱情

旧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如同炼狱。王定国,出生在四川营山县一个赤贫的雇农家庭。

她见识过人世间最残酷的景象:妹妹活活饿死,四岁的弟弟被卖掉换取父亲的棺材板。这样的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活下去,十五岁的王定国被嫁给了一户穷苦人家。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反而让她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封建的公婆,繁重的劳作,毫无自由可言的生活,让她喘不过气。命运的齿轮似乎永远朝着悲剧的方向转动。

然而,转机出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来到了她的家乡,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希望的火光。农协会的成立,让王定国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她的两个舅舅加入了农协会,也把革命的思想带给了她。

王定国开始接触地下党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感染了她。她剪掉了长发,放开了裹脚,这在当时,不仅仅是外貌的改变,更是思想的觉醒。

她开始渴望自由,渴望平等,渴望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她的改变却让婆家人感到恐惧。他们害怕失去一个免费的劳动力,更害怕她被“新思想”蛊惑。

他们试图用绳子将她捆绑,将她禁锢在旧时代的牢笼里。幸运的是,她的舅舅们并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四处奔走,借遍亲戚朋友,凑齐了四十块大洋,帮助王定国解除了这段痛苦的婚姻。这四十块大洋,不仅仅是赎金,更是王定国迈向新生活的敲门砖。

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王定国如同重获新生。她积极投身革命,四处奔走,从事妇女工作和地下交通工作。

她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在革命的机器中运转。在这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地下党员,他教她识字读书,教她革命道理,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也让她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

1933年,红军进入川北,王定国欣喜若狂。她走街串巷,宣传红军,宣传男女平等,用自己的行动唤醒更多的人。由于表现突出,她被选为代表参加县苏维埃大会,并在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她先后担任县妇女部长、妇女独立营营长等职,并在1934年被送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

1935年,王定国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她经历了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饥寒交迫,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牺牲。

但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追随着红旗前进。长征的艰辛磨练了她的意志,也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长征结束后,她又参加了西征。

1936年12月,在永昌城的战斗中,王定国不幸被马家军俘虏。在被关押期间,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她和其他被俘女红军一起,用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抗争。

她们拒绝演唱被“改编”的歌词,甚至在表演时故意制造混乱,以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

1937年5月,王定国和其他被俘女红军被押解到张掖。在这里,她加入了被俘同志成立的地下党支部,继续与马家军进行斗争。

不久后,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谢觉哉等人的努力下,王定国和其他女红军终于重获自由。逃脱虎口的王定国,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她渴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为革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命运却再次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希望她能留下来,协助处理西路军流散人员的接待工作。

当时的办事处急需熟悉情况的同志,更需要一位女性同志。面对组织的需要,王定国放弃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选择留在兰州,开始辅助谢觉哉工作。

谢觉哉,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革命,此时已经53岁。长期的革命生涯,让他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情况,决定为他安排一位女同志照顾生活。而王定国,这位年轻的,经历过苦难的,又对革命充满热情的女红军,成为了合适的人选。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安排,竟然促成了一段特殊的姻缘。而此时的谢觉哉,在湖南老家还有一位妻子——何敦秀。

他们自幼相识,15岁成婚,共同育有7个子女。虽然聚少离多,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十分深厚,靠着书信维系着彼此的思念。

平凡的爱情:革命伴侣的相知相守

在组织的安排下,谢觉哉和王定国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礼的简朴,甚至让王定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嫁人。

直到晚上休息时,她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她找到介绍人,疑惑地问:“不是说让我照顾谢老吗?怎么还要一起睡觉?”介绍人也很惊讶:“当初问你愿不愿意跟谢老结为伉俪,你不是同意了吗?”王定国这才明白,“结为伉俪”原来就是结婚的意思。

得知真相的王定国内心十分矛盾。她原本有一位心爱的地下党员恋人,是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引领着她,给予她鼓励和支持。

如今两人失散,她心中依然牵挂着他的安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姻,她犹豫了。谢觉哉得知王定国的心思后,并没有强迫她,而是积极地帮助她寻找失散的恋人。

然而,最终得到的消息却是恋人已经牺牲。残酷的现实击碎了王定国的希望,也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革命同志。最终,王定国接受了这段婚姻,与谢觉哉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更多的是体现在革命事业的共同奋斗中。

王定国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在谢觉哉的耐心教导下,她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她成为了谢觉哉的得力助手,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六年时间里,他们在兰州并肩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革命的烽火,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信仰,也熔铸着他们的爱情。

1940年,谢觉哉和王定国夫妇离开兰州,回到了延安。王定国终于实现了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愿望。

毕业后,她成为了谢觉哉的秘书,继续在他身边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王定国对谢觉哉照顾得无微不至。谢觉哉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王定国的悉心照料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生育了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组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孩子们在延安的窑洞里长大,见证了父母为革命事业的辛勤付出。

五十年代末,谢觉哉的原配夫人何敦秀也被儿子接到北京生活。谢觉哉和王定国夫妇经常去看望她,何敦秀对王定国充满感激,感谢她多年来对谢觉哉的照顾。

两位女性,一位是结发妻子,一位是革命伴侣,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谢觉哉的革命事业,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伟大胸怀。

坚韧的信念:王定国对爱情和革命的坚持

1963年,79岁的谢觉哉不幸中风,右半边身体瘫痪。这对于谢觉哉和王定国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谢觉哉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王定国和年幼的孩子们。他担心自己瘫痪后,王定国将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他用还能活动的左手,一笔一划地给王定国写了一首诗:“华龄过五十,爱身宜节劳。事可分头管,心须择要操。一步看几步,今朝想明朝。多言言防失,少吃吃不消。”

这首诗,饱含着谢觉哉对王定国的爱和关怀,也隐约透露出他对未来时局的担忧。他希望王定国能够保重身体,少操心,凡事多思量,谨言慎行。

在谢觉哉生病期间,王定国寸步不离地照顾他,为他按摩,为他读报,为他打理一切生活琐事。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她知道,谢觉哉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敬重的革命前辈。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安度晚年。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没有放过他们。

动荡的年代,风雨飘摇的时局,让谢觉哉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71年,谢觉哉怀着对家人和革命事业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王定国失去了相濡以沫34年的丈夫,也失去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根支柱。

谢觉哉去世后,王定国强忍着悲痛,独自抚养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她谨记着丈夫的教诲,在动荡的年代里,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和家人。

1973年,60岁的王定国被调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主要任务是整理和撰写有关谢觉哉的文字资料。这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王定国用了6年时间,整理出了500万字的资料,为后人研究谢觉哉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缅怀,也是对革命历史的珍贵贡献。

1983年,70岁的王定国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参与筹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积极为老年人和青少年事业奔走呼吁。直到1994年,81岁高龄的她才正式离休,开始安度晚年。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2020年,王定国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108岁。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也展现了革命女性的坚韧和奉献。

结语:

谢觉哉和王定国的爱情故事,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在革命的洪流中交织,在生活的点滴中升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年代的爱情真谛:相濡以沫,共同奋斗,为理想和信仰奉献一生。

他们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革命年代爱情的缩影,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王定国从一个饱受苦难的童养媳,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伟大。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108岁老红军王定国:西路军战友是她深藏的痛——中国新闻周刊2020-06-21 08: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