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我当汽车兵时,伙食标准是0.55元,还开着进口“大依发”卡车

陌上花开春意满 2025-02-11 20:41:20

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1972年冬天,我从农村的小山村踏上了征途,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军营。

那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一丝对未知的恐惧。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我被分到了汽车连,成了那个时代一名普通的汽车兵。

每天,我和我的战友们穿梭在大山和戈壁滩之间,驾驶着那些已经年久失修的“大依发”卡车。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这辆车并不感兴趣,它可不像那些现代的豪车那样让人兴奋。

它古老,吱吱作响,尤其是冬天,启动起来简直是折磨。但是,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是部队的“车夫”,每天都要和这辆车、这片大地打交道,哪怕环境再艰苦,工作再繁重,我们都得坚守。

这就是我的生活,和那辆不再年轻的“大依发”卡车,以及那些和我一起忍受艰难的战友们。

在我刚到汽车连的时候,心里是五味杂陈的。那时的我们,整天都在那辆叫“大依发”的卡车里忙碌。说实话,这车的样子真是让人看了想笑。

它像个老爷车,发动起来吱吱乱响,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每次启动都像是在跟我们作对。每到天还没亮,大家就得早早起来准备车。

你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可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每台车都得先点火加热——不加热的话,根本启动不了。

我记得有一次,连长让我们带着车去运物资,结果冬天特别冷,车一时半会儿就是不肯发动。你想啊,那时候的卡车根本没有电瓶,完全是靠起动机发力。

为了让车能发动,连长就命令我们一车接一车拖着,大家互相帮助,一起把这些车子从冰雪中救出来。

那天早上,我们就像平常一样,凌晨四点半起床,四处点燃火堆。

每台车下得放一堆火,有的在发动机底下,有的在变速器旁,还有的在后桥差速器下,大家跟打仗一样紧张忙碌。

你说人累不累?

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重复,一次次点火,一次次试图让车发动。就算车成功启动,前行途中也得时刻提防着中途停下,发动机一熄火,我们就得费劲巴力再推它起来。

我刚入连那会儿,还常常觉得累得不行,心里直抱怨。

可慢慢地,和战友们一起,我也习惯了。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每次遇到问题,大家总是默默的承担,不推卸责任。

记得有一次,连里新来的战士小李,他第一次接触这些“大依发”卡车,刚开始特别紧张,害怕操作不好。

结果就是车没开出去,油门一踩,反倒让车停在了路中间。

大家都笑他是“新兵蛋子”,但是我们并没有嘲笑他,而是很耐心地教他。你说,这种日子过得不简单吗?

再说伙食吧。我们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可是0.55元,比起其他部门的战士稍微多一点补贴,但说实话,根本不够。

每天的饭菜都特别简单,一碗清汤寡水的菜,再加点米饭,根本没有什么油水,甚至连肉都见不着。

冬天到了,我们的鼻子几乎都被那种冷风冻得发麻了,想着回到炊事班也能喝上一口热汤,才算是安慰。

那时,为了能稍微改善一下伙食,连里养了六头猪,还开辟了菜地。到了节假日,比如春节、八一建军节,大家都会宰一头猪来改善伙食。

虽然那点肉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奢侈,但也是我们难得的一次享受。你能想象那时的我们,每年这一天都有多少人守在食堂门口,等着尝上一块猪肉吗?

虽然伙食艰苦,生活艰辛,但每个人都没有放弃过。每次出车任务,大家都没有怨言。

记得有一次,我们从格尔木出发去西宁,途中遇到一位身怀重病的牧民。她抱着小孩,正因为路上没车,连夜步行,好几天都没有找到任何交通工具。

我和班长对视了一眼,心里都知道,她一个人带着小孩,肯定走得筋疲力尽。如果不帮助她,估计她根本走不下去。

班长看看四周,又看了看我们所有人,他没有犹豫,直接叫大家停车,赶紧让那位母亲上车。

当时连长虽然对这些事有点严厉,但看到那位母亲抱着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感激和疲惫,连长只是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我们这一路上,和那位母亲的对话很少,但她那双感激的眼睛,直到现在,我都没忘记。

这些事,虽小,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

慢慢地,我开始明白,作为一名汽车兵,不仅要驾车奔驰在青藏线的风雪中,还要学会如何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不光是车上的发动机,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慢慢适应了高原的生活。刚开始的种种不适应,都变得习惯了。

冬天的寒冷,卡车的老旧,每天的训练,早晨的寒风,甚至是那些看似无休无止的“热水”任务——我们总是要提前烧好水,才能给卡车加热水箱,免得水结冰。

所有这些,时间久了,也就不再觉得那么难以忍受了。

但是,真正让我感到变化的是和班长刘大勇的关系。班长年纪比我大几岁,虽然他看起来有点严肃,但实际上心里特别软。

刚入连的时候,我和其他新兵一样,对他有些害怕,觉得他总是发号施令,不太亲近。但慢慢的,我发现他不仅仅是个“指挥员”,他其实是个特别懂得照顾人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上高原的路上,碰到了一些老百姓。那些牧民老乡大多步行很远,赶着牛羊去市场,有的背着沉重的东西,走得非常吃力。

按照连长的命令,出车任务不允许顺便带人,可是看到这些辛苦的乡亲们,大家都心里犯嘀咕。班长也是犹豫了片刻,最后还是决定让一位带着小孩的母亲搭车。

那时,车上的每个人都静静地看着,似乎都在等待着班长的决定。

班长没有多说话,只是瞟了一眼车上的所有人,然后拍了拍那位母亲的肩膀,示意她上车。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了班长眼中的温柔与坚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班长身上那种柔情和坚决并存的复杂情感。我们并没有违背命令,也没有让那些可怜的乡亲们再走几百公里的路。

那一刻,我心里涌现出一种暖流,不只是因为帮助了那些乡亲,更因为班长的选择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情和规矩之间,有时候并不冲突,关键看你如何抉择。

当然,这样的决定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在某个寒冷的清晨,我们再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次是一个带着病重老父亲的老人,跋涉在冰天雪地中。

班长本来决定让她搭车,但就在快要停下车的瞬间,连长突然出现,检查了车队的情况。当他看到车上有乘客时,脸色马上变了。

他没有大声呵斥,只是用那种严肃的眼神盯着班长,示意他按照规矩办事。

这一次,班长沉默了,他没有和连长争辩,也没有强行让老人上车,而是让我们加快了速度。回程时,班长似乎有些愧疚,但他没有说什么。

我知道,他心里一定也在矛盾,毕竟,规矩和良心之间的冲突,谁都不想面对。我们继续前行,车轮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那些天,连长也开始加强纪律的执行,大家的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

虽然班长每次都坚持我们的决定,但他心里的那份责任感和对部队纪律的敬畏,总是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

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对待陌生的牧民,而是变得更加谨慎。每一次与乡亲们擦肩而过,心里都会有些复杂的情感。

我也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坚守军规,还要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平衡。

没有人能总是做出完美的选择,但每一次的决策,都在让我们成长。

班长用他的行为告诉我:当你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冷静时,你就能从容应对更多的挑战。

那天,车队出发时,我们心里都有些紧张。大家都知道,这一天可能不太平。

因为早上检查时,连长曾提醒我们,不能让任何人搭顺风车,这次要严格按照命令执行。

刚出发没多久,我们就遇到了那位抱着孩子的牧民母亲。她一眼看见我们的车,走得比平常快了些,眼神里满是希望和疲惫。

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她抱着孩子,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明显身体也不行了。而且,这条路上,除了我们这些卡车,没有别的车能帮她。她一走到车窗前,就满脸期待地看着我们。

我看着她,也有些心疼,但又不敢贸然开口。毕竟,我们的任务很重,连长的话还是在耳边回荡——“执行任务,不能有例外。”

班长刘大勇看了看我们,又看了看车窗外的母亲,他似乎也在挣扎。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内心正在进行一场拉锯战。

他不想违背上级命令,但又不忍心看到这个女人继续忍受折磨。终于,班长低下头,沉默了片刻,做了一个决定。

“停车!”他一声令下,我们的车停了下来。

我看到班长低声对那位母亲说了几句,给她指了车门。母亲显得有些惊讶,但很快就抱起孩子上了车。

“谢谢,谢谢你们!”她哽咽着说,眼里满是感激。

我们继续向前开,而车里安静得有些压抑。每个人心里似乎都清楚,今天我们做的事,可能会有后果。

但那个时候,大家没有说话,车轮轧过厚重的积雪,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在为我们的决定作伴奏。

不久之后,我们车队来到检查点,连长和几个上级领导在这里等着。这是常见的检查例行程序,车队一到,必须停下来接受指令和检查。

检查完毕,连长的眼光一转,锁定了我们车上坐着的母亲。他眉头一皱,脸色顿时严肃了起来。

“车上怎么有乘客?”连长问道,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能听出其中的严厉。

班长没有慌张,他缓缓下车,站直了身,先是看了看母亲,又转向连长,开口说道:“她抱着孩子,走了很久的路,实在太累了。我们能帮就帮一把。”

连长盯着班长,脸上没有太多表情,眼神依然严峻。空气中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反应。

过了几秒钟,连长慢慢掏出口哨,哨声尖锐地响起,然后他抬手挥了挥:“走吧,继续前进。”

班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示意我们继续行驶。车队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迅速恢复了秩序。

坐在车上的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那个瞬间,连长的表情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有时候,规则是规则,但人心也是人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而这些,才是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

任务完成后,车队继续向前,我们也按部就班地返回了营地。虽然一路上没有再遇到特别的麻烦,但我知道,那次的决定对每个人都意义非凡。

回到连队后,班长刘大勇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大家依旧按部就班地执行着各自的任务。可在我的心里,那件事却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我们是部队的一员,肩负着严格的纪律,但也有着温暖的情感。

当人情和规矩发生碰撞时,或许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内心的坚持和勇气。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真正的成长,是在权衡和抉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今天想起来,那时的我们虽然年轻,但那份坚持和责任感,至今让我深感自豪。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高原上,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走过的那些年,成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已开全网维权,洗稿,搬运必究#长篇故事##每天一个军营小故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