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司法,本应是最后的公正堡垒,但如今却早已沦为政客争斗中的一颗棋子。高虹安案,从一开始便注定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贪污案件,而是暴露出台湾司法体系深层次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近日,台“高等法院”决定暂停审理,申请“释宪”宣告相关法律条文违宪,结果“宪法法庭”不受理,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将司法与政治捆绑在一起,让人不禁质疑:台湾的司法,究竟还能保持独立与公正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fda785697f07a3b5bb7ea008172b8f.webp)
从高虹安案一审判决的7年4月有期徒刑到“高等法院”提出“释宪”请求,台“宪法法庭”却选择回避,不受理“违宪”声明,这一切表明了台湾司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斗争。原本应该是依法办案的司法机关,已经被政治势力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论是案件本身,还是法院的每一次操作,背后都充满了政治的阴影。高虹安案本是一起普通的贪污案件,但因涉及一位政治人物,她的命运似乎并不由法院来裁定,而是被政治势力操控。这种司法审理过程中政治化的现象,反映了台湾司法体系的病态:司法不再独立,法律不再公正。每一次判决,背后都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政治力量在推动,法官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裁判者,司法的神圣性早已被彻底亵渎。更让人震惊的是,台“宪法法庭”竟然敢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回避,拒绝审理“释宪”申请。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司法独立性的嘲讽,给了台湾民众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司法,早已不是维持公正的力量,而是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工具,甚至是成为了某些政治势力的傀儡。既然“宪法法庭”可以轻易拒绝审理,那它又凭什么要求民众相信它会公正地行使职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0ae437325dc3612f88428b8a6bebcd.webp)
高虹安案中的“释宪”请求,暴露了台湾司法与政治之间深不可测的勾结。一个司法案件,原本应该遵循法律的轨迹进行审判,而今天的台湾,却是一场权力游戏的竞技场。法律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司法的公正性早已被丢弃在一旁。司法不再独立,不再清晰,不再公正,所剩下的,只有权力和利益的交换。此案的关键在于,台湾的“宪法法庭”对于“释宪”的回避,实际上是在政治与法律之间做出了一种姿态:即使是司法判决,也必须站在政治的立场上来执行。这种司法的不独立性,严重破坏了法治的基础,意味着谁掌握了政治话语权,谁就能控制整个司法过程。更严重的是,台湾司法已经成为了某些政治人物通过“法律漏洞”来实现自己私利的工具。通过“释宪”,高虹安试图通过司法手段逃避法律制裁,虽然“宪法法庭”最终不受理这一请求,但这一切却让人看到台湾司法的一面:它不是为民众服务的,它只是一些政客的政治工具。政治与司法之间的交织,最终让台湾民众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法院的判决,往往不是出于法律的本意,而是由政治力量左右。高虹安是否能参选,是否能继续连任,早已不再取决于她是否违法,而是取决于如何通过法律和政治的操作来左右判决。选举法与司法判决的相互干扰,导致了台湾政治与司法之间无法自洽,民众的选择也因此变得更加无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23a8e8caa1e63c29b24f4baff2fcf7.webp)
然而,在这场政治操控的漩涡中,台湾民众仍旧成为了最大受害者。那些本应关乎公平与公正的司法程序,在今天的台湾,却成为了操控政权、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台“高等法院”为何选择暂停审理?“宪法法庭”为何拒绝审理?这一切,都在证明台湾司法体系的堕落与腐化。每一个决定背后都充斥着政客的利益,每一个判决背后都有权力博弈的影子。台湾司法,早已不再为民众服务,而是成为了某些政治势力的私有财产。台湾司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暴露了其在法治建设上的深刻危机。从高虹安案看,司法是否独立已不再是民众关心的焦点,民众更多的是在质疑,司法何时才能回归正道,何时才能不再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台湾的法治,不仅仅是缺乏透明与公正,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彻底背离了法治精神,沦为政客们操控的工具。台湾民众需要警醒,真正的法治不仅是制度的建设,更是司法的独立和公正的保障。如果台湾的司法继续沉沦,继续成为政治操控的工具,最终受害的,必然是每一个普通民众。而且,台湾社会的信任基础也将因此彻底崩塌,无法恢复。如何清除司法中的政治干预,如何真正恢复法治的独立性,已然成为摆在台湾面前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