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华回忆朱德:爷爷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7-27 03:32:05

危春勇

朱新华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孙女。浓眉毛,国字脸,熟悉的朋友都说,从外貌上看,她是朱德后人中最像爷爷的一位。连邓颖超第一次见到她时都说“一看就是朱家人”。

因参加有关的纪念活动,笔者曾有机会与朱新华接触,并建立了联系,多次听她深情讲述自己在爷爷身边所接受的教育与熏陶,还有爷爷一直以来勤劳节俭、始终保持劳动者本色的故事。

爷爷爱读书并教我掌握学习要领

朱新华1954年出生,是朱德独子朱琦与妻子赵力平的女儿。她和哥哥朱和平的名字都是爷爷给取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朱新华从广州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工作,曾任急诊科主任;1998年,调301医院干休所,先后任门诊部主任、所长、系主任医师。

朱新华有幸在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身边成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特别是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她独自陪伴两位老人在广东从化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了流血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更加紧张。3月15日,毛泽东提出“要准备打仗”,备战成为了当时的工作重点。

10月18日,林彪向全军发布了准备打仗的“第一个号令”,全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20日,出于安全考虑,周恩来向在京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决定把他们分别疏散到外地。一周后,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便匆忙地离开了北京前往广东从化。

当时朱新华的大哥朱援朝已在1968年当兵去了外地,二哥朱和平也在北京一钢厂当工人,只有她初中毕业尚未分配,又没到上山下乡的年龄。于是,父母商量后,决定让她去广东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就这样,15岁的新华来到了二老身边。

朱老总夫妇当时住在松园七号。朱新华来到后,便成为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唯一的亲人,自然也给两位老人带来了一份慰藉,排遣了寂寞。

在那些日子里,读书、读报是朱新华每天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她说,爷爷在任何环境中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每天坚持看书学习,读报读文件,关心国家大事,并鼓励家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爷爷还教她如何掌握学习要领,叮嘱她读到书中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反复学习,并做好笔记,边学习边讨论,直至融会贯通。

“爷爷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共产党宣言》《实践论》是爷爷经常读的两本书,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们。每次读完还要签上读书的日期,书中到处可见爷爷标注的眉批。”爷爷的学习方法,让后来从事医务工作的孙女获益良多。朱新华说,自己在读医学类图书时,也是按照爷爷的学习方法,反复阅读,并养成了在书上作眉批的习惯,加深了印象,效果非常好。

爷爷要求后辈接好为人民服务的班

在从化,朱新华每天除负责组织学习外,还要陪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爷爷一向对亲属要求严格。他要求孙辈对人要尊敬有礼貌,碰到警卫人员敬礼必须回敬,还规定朱新华平时要和工作人员一样参加劳动,打扫卫生,到大食堂去吃饭等。

1970年3月,朱新华入伍,离开从化前往广州军区后勤第21分部,在广东兴宁179医院接受新兵训练过程中,接触到许多脏活累活,包括挑担子等,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活。新兵训练结束后,朱新华被分配到广州部队医院当卫生员,护理病人时经常要端屎倒尿,这让年青的她很不习惯,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她想利用爷爷的关系调换一下工作。爷爷知道后没有答应,而是鼓励她工作要从最基层做起,才能好好锻炼自己,成为有用之材。

广州距从化比较近,朱新华每次从部队回到家中看望两位老人时,都要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爷爷对她的进步给予肯定,并多次教导她向劳动人民学习,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改掉身上的“骄、娇”二气,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爷爷多次教育并告诫孩子们,要接好为人民服务的班,而不是接“官”,要有理想、有志向、有专业,要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为祖国建设作贡献。朱新华说,父亲朱琦、母亲赵力平在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工作,也算得上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被调往石家庄铁路局,爷爷就要求他“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父亲便从火车机车的练习生开始做起,然后在司炉、副司机、司机等机车的一线岗位上工作了好多年。

许多人对朱老总让自己的儿子去开火车很不理解,他却说:“干什么都要从头做起,受了这个苦,知道工人多不容易,才能受教育。从工人到干部,这才能当个好干部。”朱新华回忆,有一年,父亲所开的火车去北戴河,在天津停留15分钟。他临时被叫去贵宾室,进去一看发现自己的爹爹坐在里面,感到十分意外。而当爷爷看到穿着工作服、满身尘污和油渍、像个卖炭翁的儿子时,却非常高兴,欣慰地说:“你真会开车了!我坐你开的车,感觉不错,挺稳当!”

爷爷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作为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带兵打仗雷霆万钧,指挥千军万马叱咤风云,为革命、为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新华说,其实,爷爷对劳动人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

井冈山斗争时期,身为红军军长的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带头穿双草鞋,戴顶斗笠,与战士们一道,挑着两箩筐共50多公斤粮食翻山越岭上井冈;长征时期,为了避免红军战士误食野菜中毒,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带领炊事员、警卫员和藏族同胞等,实地采集回来几十种野菜标本,请医生化验,并在部队举办的“野菜展览会”上,亲自拿着标本给大家讲解如何识别……

朱新华说,爷爷和奶奶都是从山乡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农作物的特性十分了解。爷爷从小就跟着他的母亲一起劳动,对一年四季有些什么作物又是怎么长出来的都清清楚楚,称得上农业生产上的行家里手。

战争年代的延安,缺衣少粮,物资匮乏,西北的土地干旱贫瘠,大部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毛主席特意把朱老总找来,要他去山坡上选地。朱总司令听说南泥湾是个可以开发生产的好地方,就带上秘书、参谋等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去实地踏勘。他们带上两把铲子,从这个山坡转到那个山坡,把南泥湾、临镇、牛式镇一带全跑遍了。每到一地就用铲子挖下土,抓在手里看一看、揉一揉,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种菜,哪些地方适合种粮。南泥湾这块“陕北的好江南”,就是这样经他们一行人翻山越岭、“踏破铁鞋”勘探出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接着迅速展开。

在大生产运动中,朱老总除组织部队开荒生产外,还有块“自留地”亲自耕种。徐向前元帅曾回忆说,朱老总“起早贪黑,拾粪浇水,辛勤管理,种出的西红柿个头特大,我们都吃过”。他的一言一行大大推动了陕甘宁边区乃至各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朱新华的记忆里,爷爷很早就要求子孙们靠劳动换来果实,养成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好习惯,不能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爷爷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孙辈们,在中南海住所空地上开垦出来一片菜园,种上瓜果蔬菜还有杂粮等,像茄子、白菜、辣椒、玉米这些都种过。爷爷很会用地,中间种些什么,边上种些什么,一清二楚。从翻地、播种,到锄草、浇水、施肥,他和奶奶一一给我们现场加以指导。后来,爷爷奶奶搬到了万寿路新六所居住,也是如此。

种植果蔬,除解决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食用外,更主要的还是锻炼孩子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朱新华说,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上学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给菜园浇水、锄草、施肥。这种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使我们后来对参加劳动,吃苦受累,感到很自然,根本不觉得有什么。

爷爷生活俭朴,吃穿用一点儿不讲究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这是朱德元帅生前写下的一首诗。朱新华跟爷爷奶奶生活那么多年,对两位老人身体力行、一手培育起来的节俭家风家训感受特别深:“他们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吃穿用一点不讲究,工资几乎全都花在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上。爷爷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以来,从没拿过元帅级别的700元高工资,只拿行政级别的400多元工资;平时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两万多元存款,最后也全部交了党费。”

朱新华介绍说,爷爷的饮食也很简单,粗茶淡饭,中餐、晚餐一般是一碗米饭加三菜一汤,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两样。全家大人、小孩都围坐在大桌上吃饭,不分等级,唯一有区别的就是爷爷有糖尿病,饮食要定量并受“监管”,不能吃甜的。爷爷喜欢吃四川泡菜和回锅肉,但医生对他的饮食控制得很严格,每顿基本上都是保健菜。有次上了回锅肉,爷爷想解馋,也只能吃两块。

爷爷强调艰苦朴素,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摆谱比阔气。他用过的被子、褥子、床单,穿过的内衣、睡衣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厚厚的补丁,有的甚至补丁上面还摞着补丁。他很少给自己添置新衣,两套好点的衣服都是参加外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他常说:“坐在家里要穿得那么好干啥?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啊!”

他还多次叮嘱身边工作人员说:“要养成俭朴的习惯,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现在过上好日子,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不能贪功居功、贪图享乐。”

爷爷去世时找不到一套像样的衣服穿

朱新华的妈妈赵力平是缝缝补补的一把好手,家里所有缝补、编织和洗晒的活,全靠她承担并张罗。家里有这样一个“能工巧匠”,在穿着上爷爷更不会轻易“弃旧换新”。

朱新华记得,有一年国庆节放假,在天津铁路上工作的爸爸妈妈回京看望爷爷奶奶。考虑到冬天要来临,妈妈就把爷爷穿的棉衣找出来备置好,哪知当把棉衣找出来后,发现因穿得太久,棉衣已旧得不行了,里面的棉花也板结发硬,穿在身上既不舒适美观,也不保暖,于是妈妈就说这棉衣太难看了,还是买一套新的吧。深知爷爷习惯的奶奶说,这可要问下你爹爹,如果他不同意就不能换新的。果然如奶奶所料,爷爷就是坚持要穿旧的不买新的,他要儿媳把棉衣改一改,自己继续穿。

没有办法,我妈妈只得按照老人的意见办。好在妈妈有一手絮棉的绝活。她把这套旧的棉衣棉裤拆开,将里面陈旧结块的棉花,一一撕解摊开,再补充一些新棉花进去,就这样倒腾了好久,才把旧袄改成了“新服”。因不知下回哪天再回京,冬天已临近不能再等了,所以妈妈就想这趟一次性把棉衣改好,结果那天弄得很晚,一做完活就赶紧出门坐公交车去火车站,差一点儿没赶上回天津的火车。

对于我妈妈的针线和缝补手艺,爷爷奶奶都特别佩服,常夸她是个勤俭持家的好帮手。而爷爷身边工作人员对她也是很佩服。面对朱老总使用的破旧衣物要继续用,而他们自己又束手无策时,一听说我妈妈回来了就特别高兴,说:“老赵来了,这下有办法了!”

1976年7月6日爷爷去世时,家人想找件像样点的衣服为老人送行,翻遍了箱子也没找到合适的,最后外套还是穿上了他生前会见外宾时常穿的衣服,一件衬衣也是穿过的,虽然稍微好一点却缺着扣子,于是把别的衣服上的扣子拆下来补上去。奶奶当时含着眼泪说,老总啊,实在对不起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像样的衣服,只有让你穿着这样的衣服去了。朱新华说,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新衣服也不是买不起,他们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不能铺张浪费,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才行。

朱老总去世之后不久,夫人康克清将他生前结余的工资与平时的积蓄,共计20306.16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给了组织,分文未留给家人和后辈。

在朱新华手头,有一张爷爷身着元帅服并签有名字的照片,这是老人生前赠送给孙辈仅有的纪念物。再就是一些供学习用的书。朱新华介绍,父亲朱琦曾得到爷爷赠送的马列著作和一套《干部必读》;他们这些孩子上学时,爷爷也分别赠送了《毛泽东选集》以及毛笔字帖等。

爷爷教诲铭记在心,激励自己发奋工作

“爷爷没有留给子女和孙辈什么物质财产,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朱新华说,自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多年,当时并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那样“苦”自己,不完全了解并理解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思想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了、听了许多有关爷爷的书与故事,走访爷爷奶奶生前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再联系过去的生活经历,才开始逐渐地了解爷爷,慢慢地读懂爷爷,真正地认识爷爷。

“我们是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是封建王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你们决不可以因为有我的关系而有任何特殊。”爷爷教育并提醒家人的话语,朱新华始终铭记在心。

朱新华感慨说,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来之不易,在过去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正是像爷爷那些革命前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百折不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种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革命理想执着奋斗的崇高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和发扬。

算起来,爷爷朱德已经去世40多年了,朱新华觉得他老人家一直没有离开,依然用他那慈祥平和的目光看着自己,用他那浑厚低沉的四川话叮嘱着自己……

0 阅读:18

化学圈李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