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孙子里有3个铁帽子王,谁最厉害?一亲王战功不如郡王

丰丰谈历史 2025-04-12 12:54:42

清朝有12个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其中有8个是在清朝打天下的时候凭借赫赫战功获封的,又合称为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王里,有3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1个是侄子,3个是孙子,1个是曾孙,横跨了清初宗室3代人。

那4个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自不必说,他们分别是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率领清朝入关的睿亲王多尔衮、两次保住清朝皇权顺利交接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豫亲王多铎。

个个都是威名赫赫,牢牢占据铁帽子王头4把交椅。

那唯一的努尔哈赤曾孙,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辈分太低年纪太小,又24岁英年早逝,生前最高爵位仅仅是郡王,含金量应该排在八大铁帽子王的最末。

那么努尔哈赤成为铁帽子王的3个孙子,又该如何排位呢?他们当中谁最厉害?

在我看来,他们的排位有点特殊,亲王不一定强于郡王。

01、排最末的是承泽亲王硕塞

清太宗皇太极的第5子硕塞是努尔哈赤孙辈3个铁帽子王里年纪最小的。哪怕是在全部的八大功封铁帽子王里,他也只比努尔哈赤的曾孙勒克德浑大半岁。

年纪小,也就意味着他错过了在关外积攒战功和在入关后大战当中独当一面的时机。

硕塞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只有16岁,年纪已经非常小了。可是这场战争,已经是清朝入关之后和李自成以及南明的大战了。

硕塞作为从征副将,跟随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先是在潼关和李自成的主力大军决战,击溃李自成,占领了西安。

而后一路南下,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灭了南明的弘光朝廷,俘虏了弘光皇帝。

顺治二年,17岁的硕塞凯旋还朝,获得了黄金2000两、白银20000两的赏赐。

顺治三年,18岁的硕塞又跟随多铎远征蒙古喀尔喀的腾机思。他率军奔袭两天三夜,打了腾机思一个措手不及,大胜而归。

顺治五年,大同叛乱,席卷整个北方。摄政王多尔衮把在京城附近的宗室王爷们都派了出去围攻大同,硕塞也是其中之一。

他也因为此战晋升为亲王。

不过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了。此后硕塞一直在京城辅佐朝政之事,直到顺治十一年去世,年仅27岁。

乍看上去,硕塞的战功还挺金光闪闪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击败李自成和灭南明弘光朝廷这两场大仗。

但是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大战的主帅是多铎,硕塞甚至连二把手都不是。

他缺乏独当一面的战功。

那么硕塞是怎么成为铁帽子亲王的呢?

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乾隆确认铁帽子王名单的时候,发现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里真正军功经得起考验的只有长子豪格一人。

但是如果这么多个铁帽子王,皇太极的后代只有一个,其他都是皇太极的兄弟,那皇太极这一脉未免有些丢面子。

乾隆看来看去,发现皇太极的儿子里,除了豪格之外也就是硕塞的军功比较看得过去了,且硕塞是以亲王的身份去世的。

于是乾隆把硕塞也定为铁帽子王。虽然和其他铁帽子王比起来,含金量有些不足,但是非铁帽子王的宗室里也没几个战功高于硕塞的了。

于是硕塞就这么成了铁帽子亲王,给清太宗皇太极一脉撑门面。

二是硕塞去世之后,儿子博果铎继承了他的亲王爵位,并改封号为庄亲王。

博果铎去世之后,无子。此时硕塞尚有孙子在世,按理说应该由硕塞的孙子继承庄亲王爵位,可是此时的雍正皇帝刚刚登基,他的十六弟允禄有拥立之功。

于是雍正硬是把允禄过继给博果铎当嗣子,把庄亲王的爵位抢了过来,相当于是吃了硕塞的绝户。此后庄亲王的爵位都是允禄的后人继承。

乾隆和允禄的关系非常好。他把硕塞定为铁帽子王,也有照顾允禄后人的考虑。

总的来说,硕塞这个铁帽子王,在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里,算是含金量比较低的了,甚至比不上他那只是郡王的堂兄岳讬。

02、排第二的是克勤郡王岳讬

岳讬的父亲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由于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被废杀,代善成为爱新觉罗实际上的长房,一直地位超然。

也就是说,岳讬的地位相当于努尔哈赤的长孙。

岳讬从小就深受爷爷努尔哈赤宠爱。由于他的母亲早逝,亲爹代善娶了后妈之后也摇身一变成了后爹,对他不好,努尔哈赤便心疼地把岳讬接进宫里居住。

后来岳讬长大之后,努尔哈赤见他和代善的父子关系实在是难以转圜,便帮助他们分了家,让他成为八旗当中镶红旗的旗主。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旗主,含金量之高,就不用多说了吧。

也因为岳讬从小在宫里长大,和努尔哈赤第8子皇太极成了铁杆。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没有指定继承人,岳讬站了出来,说服自己的父亲代善支持皇太极继位,对皇太极有从龙之功。

皇太极继位之初,对岳讬十分重用。

岳讬在皇太极麾下南征北战,打过朝鲜,围过锦州,入关劫掠过明朝。

更重要的是,当时皇太极的权力并不稳固,要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几个兄长合称四大贝勒,共同接受朝贺,相当于一把龙椅上坐了4个人。

当代善和皇太极意见相左的时候,是岳讬站出来反对自己的父亲,支持皇太极的权威。

当阿敏攻打朝鲜想要自立为王的时候,是岳讬联合其他小贝勒共同反对,把阿敏逼回了盛京。

皇太极能一个一个地把这3个大贝勒赶下龙椅,实现集权,岳讬功不可没。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他重新设置了清朝的宗室体系,以亲王为清朝的最高宗室爵位。

当时的清朝王爵十分金贵,皇太极第一批总共只封了6个亲王,每一个都是八旗旗主,且战功赫赫。

岳讬就是其中之一,封号是“成亲王”。

然而随着代善年纪渐长,且逐渐不理朝政,岳讬和代善的父子关系也逐渐改善。

皇太极一看,心理仿佛扎了一根刺。他为了削弱代善一脉的影响力,便开始变着法子打压岳讬,连岳讬家里两个福晋不合,皇太极都要找茬罚一把岳讬。

岳讬的成亲王之位,也很快被削去。

皇太极打压了岳讬整整3年之后,见岳讬的心气散得差不多了,才又重新重用岳讬,让他作为率军出征明朝。

此战岳讬虽大胜,他本人却因为天花病逝于军中。

皇太极悲痛不已,又追悔莫及,把岳讬追封为了“克勤郡王”。

后来克勤郡王岳讬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我们比较克勤郡王岳讬和承泽亲王硕塞的战功就发现,岳讬打过的仗,可比硕塞多多了。而且他有作为主帅独当一面的战功,这是几乎全程当副将的硕塞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岳讬在战场之外,也对皇太极有拥立之功和帮忙稳固权力的大功,这一点更是远超硕塞。

岳讬是八旗当中的镶红旗旗主,而硕塞从来没有当过旗主,在这方面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轮铁帽子王的含金量,岳讬比硕塞这个堂弟高多了。

乾隆完全可以恢复他的成亲王爵位,让他成为铁帽子亲王。

但是因为岳讬这个克勤郡王的军威最终是皇太极盖棺定论的,乾隆不好推翻。

加上礼亲王代善本人是铁帽子亲王,孙子勒克德浑是铁帽子郡王,如果再把代善的儿子岳讬提为亲王,那礼亲王一脉的影响力可就大过头了。

所以岳讬只能屈居克勤郡王之位了。

03、最厉害的是肃亲王豪格

努尔哈赤孙辈的铁帽子里,最厉害的当属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豪格的年纪比多尔衮、多铎这些小叔叔还要大些,早在祖父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跟着皇太极去蒙古打仗,立下战功。

努尔哈赤大喜过望,把还不到20岁的他封为贝勒。贝勒可是当时后金的最高宗室爵位。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豪格的父亲皇太极继位为汗王。

巧的是努尔哈赤生前正好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去了其他旗,但努尔哈赤还没来得及安排新的旗主就去世了,镶白旗旗主之位暂时空缺。

皇太极继位之后,便把豪格任命为镶白旗旗主。豪格就此成为岳讬之后努尔哈赤孙辈当中的第二个八旗旗主。

后金以黄为尊,两黄旗才是八旗当中最尊贵的旗。于是皇太极又以汗王的身份逼迫掌管两黄旗的多尔衮兄弟与他们父子互换旗色。

豪格由此变成了镶黄旗旗主。

此后的豪格继续在皇太极的安排之下南征北战。他去蒙古讨伐过察哈尔部,入关劫掠过明朝,骚扰过明朝的防线,很快就成为后金战功前列的人物,并进入后金的朝政核心。

后来皇太极在集权的过程中,把四大贝勒之一莽古尔泰一脉的兄弟及后代全部赶尽杀绝,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也被皇太极占为己有。

为了更好地控制正蓝旗,皇太极把正蓝旗和两黄旗的人打散了重新混编,而后让豪格改任新正蓝旗的旗主。

没过多久,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他重新制定了清朝的宗室爵位体系,从此亲王取代贝勒成为清朝宗室的最高爵位。

当时的亲王还很金贵,皇太极第一批仅封了6个亲王,每一个都战功赫赫,且是八旗旗主。

豪格便是清朝首封的6亲王之一,封号是肃亲王。

然而皇太极虽然对豪格寄以厚望,并尽心培养,但或许是因为豪格性格较软,皇太极始终没有立他当储君。

崇德八年的一个深夜,皇太极在宫里骤然去世,史书说他是“无疾而终”,甚至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

豪格和十四叔多尔衮就皇位展开激烈争夺。其中两黄旗和正蓝旗站在豪格的这一边,两白旗则是多尔衮的铁杆支持者,其他旗在中立的同时也偏向豪格。

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一锤定音,表态让豪格登基。

此时豪格只要点头,就可以继承皇位。可是关键时刻,他想起了父亲皇太极称帝的时候,玩过一手“三辞三让”。

于是他也学着当年的皇太极说:我德小福薄,不堪重任。

并慢慢向门口走去,等着王爷们赶上去把他强拉去继位。

谁知道多尔衮立马抓住这个漏洞,说:既然豪格不想当皇帝,那我们也别勉强他了,就立他弟弟福临吧。

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的支持者们无话可说。就这样,豪格到手的皇位丢了。

多尔衮则借机成为摄政王。

唯有豪格什么都没有,还要面临多尔衮的打压。他很快就被多尔衮抓到漏洞,削去亲王爵位,要不是顺治皇帝以绝食抗议,多尔衮甚至想直接杀了豪格。

豪格虽然失去了爵位,满腹牢骚,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正蓝旗旗主的职责。多尔衮率兵入关的过程中,他兢兢业业听从多尔衮的命令,指哪打哪。

多尔衮只能又恢复了他肃亲王的爵位。

清朝入关之后,想要一统天下,最大的敌人除了李自成和南明之外,就是四川的张献忠了。

顺治三年,豪格在多尔衮的命令之下,率军南下攻打张献忠。

多尔衮深知,四川地形复杂,且天气对于八旗主力来说很不舒服,这一仗并不好打。

派豪格去四川,一来可以借助他的军事才能提高胜利的概率,二来可以让豪格长期远离朝廷,降低影响力,免得他在京城和自己争权。

果然,豪格在四川苦战近三年,直到顺治五年才大胜归来。

但此时的京城早已变了天。

原本京城里还有一个努尔哈赤的侄儿、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辅政叔王,虽然权威和多尔衮不能比,但好歹也能制约一下多尔衮。

可是等到豪格回到京城之后发现,济尔哈朗已经被多尔衮斗下去了,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成为新的辅政叔王。

原本支持过豪格、后来本该忠于顺治皇帝的两黄旗大臣们,要么被多尔衮贬了,要么投靠了多尔衮。

多尔衮越发一手遮天,顺治皇帝越发孤立无援。

远离京城近三年的豪格,哪怕携大胜之威,也无法和多尔衮抗衡,很快就被多尔衮以任用罪臣的弟弟、手下虚报战功为由,削爵囚禁。

这一次顺治皇帝也没能救得了豪格。短短一个多月后,豪格就被囚而死,很多人觉得他是被多尔衮暗害的。

纵观豪格的一生,他不到18岁就跟着皇太极一起打仗,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一直深受重用,履历表上的胜绩多之又多。光凭他在关外的战功,就已经称得上是努尔哈赤孙子当中最出色的了。

入关之后,豪格更是多了打败并击杀张献忠这样的重磅战绩。这是清朝入关并定都北京之后仅次于多铎和阿济格联手击败李自成、多铎灭南明弘光朝廷的功劳。

豪格的功劳和对清朝的影响力,虽然比不上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这些重量级的伯伯叔叔们,但在努尔哈赤的孙辈里也是一枝独秀了。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为豪格这个大哥平反,恢复了豪格的肃亲王之位,并让豪格的儿子富绶继承王位。

一百多年后,乾隆确定铁帽子王名单,豪格的肃亲王毫无悬念地入选。

这也是努尔哈赤孙子辈当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铁帽子王。

04、写在最后

乾隆皇帝虽然钦定了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但是谁的含金量真的高,谁有凑数之嫌,乾隆自己也清楚得很。

所以虽然八大功封铁帽子王虽然号称都是靠战功选定的,但是承泽亲王硕塞和顺承亲王勒克德浑却没能配享太庙,也没能入祀盛京贤王祠。

相比之下,不是铁帽子王的饶余郡王阿巴泰虽然没能配享太庙,却入祀盛京贤王祠了。

可铁帽子王当中仅仅是克勤郡王的岳讬,则既配享太庙,也入祀盛京贤王祠。

可见在清朝皇帝眼里,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同样是铁帽子王,岳讬这个铁帽子郡王的含金量比硕塞这个铁帽子亲王的含金量高多了。

但是岳讬在入关之前就去世了,自然也比不上入关之后还立下大功的豪格。

所以努尔哈赤孙辈的这3个铁帽子王,含金量从高到低,应该是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承泽亲王硕塞。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