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第46军有一名小战士叫邓贤诗,他为人谦虚、学习努力,深受战友和领导的喜爱。
一天,邓贤诗突然拿着一份报纸找到指导员说:“指导员,我终于找到父亲了!你看,这是我的父亲!”
指导员听到他说终于找到了父亲,也替他感到开心,可是看到报纸上的那个人,指导员立即变了脸色,他严肃地对邓贤诗说:“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被邓贤诗认作父亲的那个人,正是时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的邓华。
邓华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全国上下一片欢呼,参与解放广州战役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和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合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刊登在了报纸上,也就是邓贤诗看到的那一份。
一个小战士怎么会认为兵团司令是他的父亲呢?说起邓贤诗,也是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父亲和母亲结婚没多久就打仗走了,期间除了寄过几封家书,从来没有回来过。
小时候看到别的小孩子都有父亲抱,邓贤诗总是满眼羡慕,他跑回家询问母亲:“父亲去哪里了?”
这时候母亲就会拿出父亲的照片对他说:“你的父亲呀,他是个大英雄,他去打坏人了,坏人打跑了他就回来了。”
邓贤诗
年幼的邓贤诗看着照片,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父亲那样的大英雄。他和母亲一直在等着父亲凯旋,可惜父亲还没回来,母亲就病倒了,战争年代缺医少药,没过多久母亲就病故了。
孤苦伶仃的邓贤诗在家乡无依无靠,就报名参了军。一来他希望跟着部队走,说不定哪一天能和父亲的部队碰上;二来他希望能够成为和父亲一样的英雄。
邓贤诗拿出照片和报纸放在一起,口中喃喃自语道:“这明明就是我的父亲嘛,你看这眉毛、这鼻子,明明是一个人。”
指导员也看了看照片,别说,两人长得真的挺像,而且都姓“邓”,难道邓华司令真的是邓贤诗的父亲吗?不久后,这件事就在部队里传开了,就连邓华也听说了此事,他觉得奇怪,就找到邓贤诗一番盘问,结果发现,眼前这名战士竟然真的是他的儿子!
青年邓华
邓华为什么会音信全无?究竟是有什么隐情,才让他们父子分离多年呢?
事情要从20多年前说起。
1910年,邓华出生在湖南郴县的一户书香世家,自小就熟读各种名著,希望能够成为三国里赵云那样的大英雄,他在读书期间就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邓华的妻子叫做邱青娥,他们属于包办婚姻,邱青娥没有念过书,是个大字不识的乡村姑娘,而邓华接受过新知识的洗礼,有文化、有思想,怎么能接受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呢?他同家里闹了许久,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去投奔革命,但最终没有拗过父母,两人还是结了婚。
邓华
刚结婚的时候,邓华对妻子非常冷淡,但慢慢相处下来,他发现妻子勤劳能干、善解人意,是位难得的“贤内助”,对妻子的态度也有了改变。
夫妻二人的感情越来越好,男主外、女主内,将小家庭经营得和和美美。1927年邱青娥还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邓华苦思了好几天,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叫“贤诗”,他准备亲自教导,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贤者。
可惜邓贤诗还没有周岁,中国革命就发生了重大转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同年5月21日许克祥又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湖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早已加入共产党的邓华被迫跟着队伍转移。
临走时邓华抚摸着幼子的小脸,依依不舍地对妻子说:“以后就辛苦你了,你们娘俩好好过,我若活着,一定会回来找你们,我若战死了,也会托人给你带个信儿。”邱青娥含着泪点点头,表示一定会把儿子抚养长大。
邓华告别妻儿后,跟着队伍转战他处,1928年1月,他参加了湘南起义,初上战场就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他也因此受到了连长贺龙的关注,贺龙还亲自传授他作战经验、教他打枪,有贺老总的亲自教导,年轻的邓华得以迅速成长,这也为他今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军区司令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革命形势过于严峻,革命力量经常遭到重创,这也让一些人开始对革命之路产生怀疑,就连邓华的同乡都劝他:“咱们回家吧,在外头就算死了,家里人也不知道。”
邓华一口拒绝了,他坚信革命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如果人人都退缩,革命怎么能胜利呢?邓华选择继续跟着队伍打游击,没多久就遇到了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邓华也随着队伍来到了井冈山,毛泽东的革命理论让他受益匪浅,邓华发现自己以前的思想认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他为找到了更加正确的革命方向感到开心,邓华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先后担任多项重要职位。
从1930年起,邓华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邓华率领的部队同敌人激战了好几天,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他毫不畏惧,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最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战争的间隙,邓华也会想念远在家乡的妻儿,他会扳着手指头算儿子几岁了,应该多高了,可惜因为局势严峻,邓华始终没有机会回家。
邓华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跟着部队开拔前,邓华深知此行多么凶险,他给妻子寄了一封家书,让妻子不要担忧,自己一定会回去的。
1937年,邓华又参加了伏击日军的平型关战役,他所在的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的带领下,一举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还缴获了大量重型武器和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平型关战役一方面牵制了日军第5师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打开晋北通路的阴谋,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邓华心中欢喜,第一时间给妻子写了书信分享喜悦。收到书信的邱青娥将儿子叫到身边,让儿子把信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念给她听,听闻丈夫所在的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她激动地眼含热泪:“看,你的父亲果然是个大英雄,你一定要向父亲学习。”
年纪尚小的邓贤诗虽然还不清楚平型关战役究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心中已经播下一颗种子:我也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过了不久,邓华就收到了一封家乡的来信,信里只有一个噩耗——邱青娥去世了,儿子邓贤诗当时只有11岁,亲人全无,度日艰难。
邓华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枪林弹雨毫无惧色,此刻却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恨不能立即回家看望儿子,可是日寇未灭、革命未成,又如何能轻易脱身?
邓华化悲痛为力量,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只有彻底打跑了日军,儿子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全中国的孩子才能快乐成长。
邓华
1940年受上级指派,邓华到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担任司令员,带领队伍在雁北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活动。在百团大战中,为了抢占据点,邓华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夜袭日军,最终歼灭敌人70多人。此后他又在各种战役中表现英勇,取得了多次胜利。
抗战胜利后,邓华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儿子,却发现曾经欢笑声不断的老宅,早已是人去屋空,原本被妻子收拾得一尘不染的房间,如今早已布满灰尘,他心心念念的儿子也不知去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跑到哪里去呢?
就在邓华拼了命到处找儿子的时候,邓贤诗早已经报名参军,跟着队伍远走他乡,一为报国,二为寻父。父子二人就这样生生错过了。
转眼到了1949年广州解放,邓贤诗才从报纸上再次看到了父亲的消息。开始时,邓贤诗虽然感觉邓华长得像父亲,但是不敢确认,因为他的父亲名叫“邓多华”而非“邓华”,后来邓贤诗多方打听才得知,“邓华”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他的原名就叫“邓多华”,正是邓贤诗找寻多年的父亲。
在确认父亲的身份以后,邓贤诗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爸爸,我是您的儿子邓贤诗……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以及家中的变故、对父亲的思念,写好以后又反复检查,生怕有疏漏错误的地方。
写好信以后,邓贤诗又犯了难,他不知道父亲的具体地址,把信寄到哪里呢?指导员给他出主意,既然知道邓华现在在广州军区,不如直接把信件交给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然后由委员会转寄给邓华。
邓华(左)
这封信几经辗转,终于到了邓华的手中。起初收到信的时候他还有点懵,某个军区里的小战士怎么会想到给自己写信呢?当邓华看到信件开头“亲爱的爸爸”几个字的时候,他的心猛地一颤,短短的一封信,他却反复看了好几遍,末了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儿啊,终于找到你了!”
邓华当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就赶去了儿子所在的连队,这一次可不能再错过。父子二人一见面,邓华就确定对面站着的年轻人一定是自己的儿子,因为两人的眉眼真的太像了。他一把将邓贤诗抱到怀里,22年的骨肉分离,这一刻终于团聚。
在此之前,邓贤诗对父亲的所有记忆,都来自于那张早已破损的老照片,在得到父亲的消息后,他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可如今父亲站在他面前,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问什么,他便答什么,全然不像父子,倒像是上级在视察下级。
青年邓华
邓华详细地询问了儿子这些年的遭遇,听说妻子去世以后儿子独自生活,连饭都吃不饱,邓华两眼通红:“是爸爸不好,没有照顾好你!”又听闻儿子在部队里表现出色,已经成长为优秀的解放军战士,邓华颇为欣慰,感念妻子将儿子教育得这么出色,也感谢国家把儿子培养得这么优秀。
短暂的团聚之后,邓华就要返回广州军区了,邓贤诗也要留在部队里继续训练。父子二人依依惜别,邓贤诗安慰父亲:“爸爸,不要难过,我会经常给您写信的。”邓华也叮嘱儿子在部队里好好锻炼。
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1950年,国民党军队在海南岛建立防御体系,试图把那里作为反攻大陆的根据地。
邓华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组织了海南岛战役,向当时的民众征集了2000多条帆木船,培训6000多名水手,发动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将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全部击败。
同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邓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奔赴朝鲜,先后参加了5次战役,又指挥了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等。
邓华在朝鲜战场上指挥千军对抗敌人,邓贤诗在国内也时时关注着朝鲜战争的新闻,听闻父亲率领部队碰上了装备先进的美国精英部队,他满心忧虑,听说父亲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他又欢欣鼓舞。
1954年,邓华从朝鲜战场上归来。听到父亲凯旋的喜讯,邓贤诗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大字:我的爸爸是个大英雄!
父子虽然相隔千里、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的心是凝聚在一起的,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在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