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聪明父母,不外乎口是心非、虚与委蛇、正话反说、撒谎脸不红

樊稠说育儿 2024-05-13 01:44:14

做父母,需要一些“反着来”的智慧。

你怎么看孩子,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作者 | 枫子

五一和闺蜜带娃露营时,我整个人都散发着丑陋的嫉妒。

无他,只因为她养了一个宝藏男孩。

期间,她儿子又是忙前忙后,收拾东西,帮忙烤肉;又是体贴细心,照顾弟弟妹妹,规划游玩路线。

反观我儿子,只顾自己,只知道玩闹,我说他两句,他就炸毛了,不仅冲我吼,还摔了东西。

当我忍不住和闺蜜吐槽时,她却说孩子都一个样,我的心情她都懂。

我白了她一眼,说她在凡尔赛,她这才偷偷告诉我一个拿捏孩子的诀窍:正话反说。

就是你越想教育、指责、控制孩子时,越要口是心非,虚与委蛇。

她说,她之前也因为教育,没少和孩子起冲突,但在书上学了这个方法后,发现孩子竟然听话了。

而这是因为孩子都是“顺毛驴”,当我们把逆耳的话,“反”着来顺着说,孩子反而就如你所愿了。

尤其是下面这10种教育,父母们“反”着来,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担心反着来,变为相信

作家罗怡君曾因为担心女儿看太多电视,吃太多零食,常常对女儿耳提面命:

“该关电视了、不要吃太多糖......”

结果不仅收效甚微,还引起女儿不满。

后来她便设置了一个“同意日”,即这天无论女儿提出什么要求,她都无条件答应。

她以为女儿会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看电视吃糖果,可女儿却表现得非常自律,并且告诉她:

“你为什么不肯相信我呢?我会自己控制自己,不会一直看、一直吃。”

为人父母,我们常用担心表达爱。

却不知,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不信任。

而不被信任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厌烦、失望等情绪,变得叛逆。

收起担心,变为相信,孩子反而会因为你的信任而坚信自己一定行,从而越做越好。

就像卢勤说的: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

催促反着来,变为放手

磨蹭,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小毛病”。

催促,则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手段。

但父母越催,孩子越磨蹭,也是常见的结果。

然而在超限效应的作用下,你的催促,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

父母与其催促不止,不如放手让孩子长一次教训。

山东就有一个女孩,每天上学都要爸爸催促才能踩点到校。

最后爸爸受不了,直接撒手不管了。

起晚了的女儿,一路狂奔到学校,但还是迟到了,在校门口急得掉眼泪。

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女儿就自觉起床了。

孩子的成长,只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才能学着自觉自律。

所以,管住嘴、放开手,用自然后果代替催促,孩子才能学会自我负责,自我成长。

挑剔反着来,变为欣赏

一直以来,“挑毛病”是很多父母眼中让孩子变好的最直接方式。

似乎,只要把孩子做的不对、不好的地方挑掉,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殊不知,满眼都是问题的父母,只会收获一个问题重重的孩子。

因为孩子是透过父母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父母若紧盯不足,不足就会不断被放大、固化。

反之,父母若带着欣赏的眼光,多看孩子的亮点,亮点就会越来越多,掩盖不足。

就像教育家周宏,女儿自小双耳失聪,虽然三岁才学会说第一个词,但他始终带着欣赏养女儿:

女儿10道题只对了1道,他就在对的地方打上大大的勾。

女儿作文写不好,他就用心地圈出不错的句子,给女儿鼓掌。

在他真诚的赏识下,女儿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

所以你看,孩子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只会成为你嘴里的样子。

你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才能“不负众望”。

批评反着来,变为共情

教育家贾荣韬分享过亲身经历。

他儿子曾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虽然只是皮外伤,却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

当时,儿子害怕得不敢回家。

贾荣韬却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共情道: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儿子见他如此通情达理,反而主动反思:

“我要是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把批评作为一种犯错后的反馈,那么孩子也会认为“批评”可以抵消自己的“罪行”,他会心安理得地重复犯错。

批评,不能让孩子长教训,共情,才能启发孩子自省。

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指责,多一些换位思考的共情,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说教反着来,变为闭嘴

看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妈妈喉咙发炎,一时说不出话。

放学回家后的儿子嚷道:“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很想说儿子几句,却因为说不出话,只好干瞪眼。

儿子接着说:

“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看不到我的努力……”

儿子说着委屈地哭了,妈妈没办法,只能默默抱了抱儿子。

儿子哭完,突然感谢道:“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平时,妈妈没少说,儿子却从不领情。今天,妈妈没有说一句,却收获了儿子的感激。

这是因为,孩子缺的从来不是大道理,而是理解。

父母闭上嘴,孩子才有开口的机会。

父母多倾听,亲子间才能有效沟通。

控制反着来,变为尊重

最近被8岁的女儿教育了。

洗脸时,她突然问我:“你用手去抓一下盆里的水,抓的到吗?”

“抓不到。”

“那你翻过来,用手去捧一下水。”

“那手里就有水了呀。”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我一脸疑惑,她说:

“这说明你管我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多给我点空间、自由,反而能掌控我。但你要是管得太紧,我反而会溜走。”

是啊,作为父母,我们时常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各种干涉、控制孩子。

结果反而让亲子关系在“控制”和“逃离”的对峙中变得越来越糟糕。

成长需要自主感。

父母多尊重孩子隐私,多给孩子决定权,话语权,孩子才不需要用反抗,逃离等手段来守护自己边界,争取自己的权利。

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焦虑反着来,变为松弛

有位博主曾自述,他曾考试考砸,只考了70多分。

当他战战兢兢告诉妈妈成绩时,妈妈却奖励他一个鸡腿。

他不解,妈妈却说:

“这是庆祝你第一次考70多分,解锁人生新体验呐!”

因为妈妈松弛的教育,博主不内卷,不内耗,不焦虑,慢慢按着自己的节奏稳步进步,最终考上了985大学。

反观很多父母,却因为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怕孩子未来没有好的出路,总是忍不住给孩子施压,拽着孩子前行。

焦虑的家长,加上内卷的环境,结果就造就了“心理残疾”的孩子。

就像北大心理学家徐凯文说的,父母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了他那里。

教育,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父母越是想要让孩子赢,越应该克服焦虑,保持一个松弛、平稳心态。

父母稳得住心,孩子才能稳得住人生。

贬低反着来,变为鼓励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现象。

即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

不仅大脑会“变笨”,整个人生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父母的话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给予孩子正向鼓励,才是开启孩子成长之门的钥匙。

就像魏书生,100分的卷子,学生只考8分,他不评判不贬低,而是鼓励他:

你看,你一不听课,二不写作业,三不看书,还能考8分,这不说明你还有点天赋吗?

他的鼓励,让男孩重拾自信,最终成功逆袭。

所以,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就要朝着那个方向鼓励。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优评师。

比较反着来,变为接纳

有一项关于“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的调查,排在第一的就是:

最恨父母拿我和别人作比较。

可很多孩子,却一直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不管多么努力,父母看到的,永远是别人家孩子的优秀。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花期也各不相同,根本没有可比性。

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的才干,只会认为它愚钝不堪。

用奔跑的速度来评判一只蜗牛的价值,只会认为它笨拙无能。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孩子沿着自己的轨迹成长,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一个孩子,只有被接纳,被看见,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抱怨反着来,变为乐观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说的是: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也就是说,人生不如意或许十有八九,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父母成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只会让家成为情绪垃圾桶,让孩子陷入负能量的泥潭,失去希望和热情。

父母转变心态,积极乐观,就可以把生活的酸柠檬,酿成可口的柠檬汽水,带给孩子力量和快乐。

父母的情绪,映照着孩子的世界。

所以请时常提醒自己,多扬起嘴角,多保持乐观,阳光才能洒进孩子的世界。

诗人安琪洛曾说:

“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我们虽看不见,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就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能量。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把负能量的话,反着说,把爱和阳光种进孩子心里,陪伴孩子幸福成长。

1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5-17 06:07

    将伪君子说成是高情商的年代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