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十六字诀比较流行,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等都有记载,但对其练法确有不少争议。
也有人将洗髓经呼吸法认为是十六字诀练法。
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讲:“专习易筋,仅能增力”,“专习洗髓,仅能养心。”易筋为导引动功,洗髓为静坐观想静功。洗髓呼吸法以柔和自然为主。
可见洗髓呼吸法与十六字诀不同。
十六字诀(十六锭金):一吸便提,气气(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明代冷谦养生著作《修龄要旨》注解十六诀说:
“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这里有不少争议,特别是吸气提肛还是呼气提肛,但却明确呼气意随督上行。至于吞咽则没有解释清楚呼吸状态。

清代闵一得编《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解释为:
“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吞咽:凝神息虑,口中鼓动漱津3~5次,再舌搅上下腭,再舌抵上腭,待满口生津,吞咽,有声。
2.鼻吸气:鼻缓吸清气,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中,吸气提肛(如忍便),以意与目力(内视)从会·阴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使上气(吸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并略在丹田停顿存一存。
3.鼻呼气:呼气,松G,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阴入督·脉,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呼气尽。
3. 吞咽:闭气,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连同口津一起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
这样,吸、呼、咽即为1次运行程序。这个解释完全可以与《修行要旨》对应。
这种练法,首先是要凝神静气,采取静坐或松静站立方式,没有过多动功。

胡孚琛在《丹道法诀十二讲》解读为:
站桩姿式,两脚趾抓地;
吸气时由会·阴穴向上提缩,似气由会·阴吸入挤到肚脐间,前收后缩肛,如忍大小便。
随之将口中津液咽之,送入肚脐间,将前所吸之气以肚·脐为中心下提上压,闭息持气半分钟,必要时可配合双手握拳敲击后腰和前腹的动作,将气震通骨髓。
然后全身放松,恢复腹式呼吸(呼气)。
这种练法与《修龄要旨》比较,吞咽在中,放松呼气在后。
但胡孚琛教授不同讲解略有不同,并强调,不能强行用意行周天,自然而然才是真。
胡孚琛也讲练法有紧张用力者,有轻提轻咽者,有连续做功者,有中间停顿者,皆可随机妙用。

事实上,十六字诀虽然是道家筑基方法,但并非人人可用。张伯端《悟真篇》云:“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虽可短时有效,但却增加欲望,一经F事,损亏更大。
这种情况下,练习周稔丰老师的简化十六字诀练法效果更好:
1. 生津:坐卧站行都可以,全身放松,平心静气,舌尖轻抵上颚,津液自生;
2. 吸气:轻轻鼻子吸气,会阴部微微上提,归脐间,也可以说,气气归脐;
3. 呼气:放松,呼气,吞咽津液,气随津液自然下沉到肚脐,连续吞咽3次,也说,水火相济。
如此反复。

朋友们。
现在信息发达,各种功法层出不穷。
唯有保持“恬淡虚无”才可“真气从之”。
或追求自然舒适,不求快捷,可能更合养生之道。
欢迎批评交流。
卫昌国学
2024年3月
真的有用!才练了两天,现在我一天只吃三顿饭就不觉得饿了!
反者道之动,逆者力之源。反逆全宇宙才是最强道路。造物法诀:正负湮灭,化为虚无,无中生有,有中玄互,森罗万象,力点密布,时空成住,循环往复。
现在拜金而浮躁的年代,你跟人说呼吸吐纳真不识时务。还是说点怎么成网红怎么赚快钱实在[抠鼻]
少林易筋经,练了武功天下无敌[呲牙笑]
唉,对门喊老爷的一辈子医生,啥都懂,也讲究,死了,70多,他儿子,也是医生,死了,50多。
哈哈。。练起来。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握草,一下子就练成了!现在闭气十秒钟也不会死![呲牙笑]
还是蛮中肯的 可以学学
吐纳,道家内练法
得此呼吸法,打败石昊指日可待,老夫去也,哈哈哈哈……
[点赞]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下半句:不必自宫,也可成功[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都活着吗?[笑着哭]
我练成了,现在呼一口吸一口能数过来了
功法不错,我的确用这方法练成了20*20mm金丹
[点赞]
[得瑟]
单一练呼吸会出现心烦气躁不易入静,周天呼吸是炼神还虚层次。气功本来是有意识呼吸即有为与无为之间引氣行经脉再领炁走脏腑至经络,入静入定如有热气感觉就要注意如何引火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