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上马杀贼下马安民,你所了解的颜真卿其实不只是书法家

西楼说史 2021-01-06 23:15:29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大将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借口,纠集三镇唐军以及同罗、契丹、室韦、奚等少数民族军队共计15万人,号称20万大军起兵叛唐。

消息传来,天下震动,当时的大唐已经承平一百多年,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争,安禄山的叛军自范阳(今北京地区)一路南下,河北地区的州郡望风披靡,大部分地方官员不是开门迎降就是弃城逃跑,叛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河北地区。

整个黄河以北只剩下平原(今山东陵县)、博平(今山东聊城)、清河(今河北清河)三郡还在苦苦坚守,此时尚未沦陷的太原已经飞鸽传书向唐玄宗告急,可惜糊涂的唐玄宗根本不相信他最器重的安禄山会背叛他,一直到平原郡司兵参军李平突出重围赶到长安再次告急后,唐玄宗这才不得不相信安禄山真的背叛了他。

当得知整个河北地区只剩下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三城还在坚守后,唐玄宗感叹道我原以为河北二十四郡居然没有一个忠臣,现在看来是我错了,这不就是一个忠臣嘛。

当李平告诉他三城守军的领袖就是他的上司,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时,唐玄宗更加惊奇,叹道:我虽然不知道颜真卿长什么模样,但从这件事看出必是忠臣。

此时,千里之外的平原郡已是烽火连天,鼓角争鸣。

山东豪杰

提到颜真卿的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书法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颜真卿和元代的赵孟頫、唐代的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和柳公权并称“颜柳”,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他的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和《祭侄文稿》等,尤其是《祭侄文稿》更是极其珍贵的书法瑰宝,虽然是一篇草稿,其间涂涂抹抹,看似凌乱,却流露出真性情。我对书法是外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番,今天要说的不是他的书法,而是颜真卿被书法光芒掩盖的真实人生,一个能文能武,上马杀贼下马安民,在内匡复社稷,在外怒斥贼臣的忠臣良将,一位四朝元老,国之栋梁的传奇人生。

颜真卿祖籍山东临沂,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出生于长安,他的五世祖就是北朝时著名的教育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一书。

颜真卿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开元年间考中进士,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公务员职位醴泉尉(醴泉县负责治安的小官),后来调任监察御史,奉命巡视陇右、朔方等地,所到之处处理积压的冤案,为民伸冤,秉公执法弹劾了一大批碌碌无为的地方官员,声誉非常高。

后来颜真卿奉命回京做了京官,在京城长安做官不同于地方,颜真卿这种耿直的脾气早晚会得罪人,尤其是他的职务还是侍御史,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门的官员,颜真卿这人又非常较真,一点不合礼制的小事都要上奏弹劾,这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

比如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因为颜真卿不肯依附于他,便怀恨在心,找机会将颜真卿贬出长安,到山东平原郡做了太守。

坚守孤城

平原郡位于今天的山东聊城一带,地处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内,颜真卿到任不久便察觉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他断定安禄山很快就会举兵造反,于是便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借口秋雨连绵浇塌了城池,调集民工赶紧加固城池,又到处囤积粮草整军备战。

为了不引起安禄山的怀疑,颜真卿采取了“外松内紧”的措施,白天自己领着一帮同事下属在阁楼上饮酒赋诗,要不就是带着一群朋友乘船到郊外游玩,夜晚加班加点修城备战。

颜真卿的障眼法果真迷惑了安禄山,以为颜真卿确实是个糊涂的书呆子,也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天,安禄山果真举兵造反,颜真卿听到消息后立即启动战时状态,全城戒严!

由于他准备充足,安史叛军居然没能攻下平原郡,附近的州郡也纷纷向颜真卿靠拢,形成了一股抵抗叛军的坚强力量。

安禄山叛军攻占东京洛阳后,又调集重兵围攻平原郡,并派人带着死在洛阳的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三人的首级前去劝降,为了稳定军心,颜真卿强忍着悲愤,骗守军说那三颗首级是假的,大家不要怕。

就这样又坚守了整整一年,到了至德元载(756年)十月,眼看叛军疯狂反扑河北忠于大唐的州郡,平原郡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不愿坐以待毙的颜真卿决定放弃平原郡孤城,渡过黄河从小路前往陕西凤翔朝见新即位的肃宗李亨。

耿直获罪

肃宗任命他为宪部尚书,不久改任御史大夫,这之后颜真卿就一直留在朝廷里担任监察方面的官职。耿直的颜真卿并没有吸取上次得罪杨国忠的教训,这次进京后又是尽职尽责,凡事只要不符合朝廷制度,他都会毫不客气地上奏弹劾,因此又得罪了一帮人。

颜真卿进京时间不长便得罪了好几位宰相和权臣,比如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等,得罪宰相的下场就是频繁被贬斥出京,冯翊、蒲州、饶州、浙西、蓬州、利州、峡州、吉州、抚州、湖州,几年间颜真卿在全国各地的州郡调来调去,每次外放地方做官几乎都是被宰相赶走。

尤其是卢杞当上宰相后对颜真卿非常不友好,处处打击报复,一心想把颜真卿排挤出朝廷,赶到藩镇上班去。卢杞甚至多次派人去询问颜真卿喜欢哪个藩镇,四朝元老了嘛,该找个藩镇颐养天年啦。

很快,机会终于来了。

深入虎穴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起反叛大旗,攻陷汝州(今河南汝州)。

卢杞一拍大腿,有了!马上向唐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去李希烈军中劝降,这是一个极其恶毒的毒计,李希烈已经公开反叛,这时候派谁去都是送死,有去无回,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时候去招降李希烈只能是给他送去一颗祭旗的脑袋。

卢杞企图借刀杀人,借李希烈的刀宰了颜真卿,然后再打着为颜真卿复仇的旗号发兵剿灭李希烈,两全其美的妙计。

满朝文武都看出了卢杞的险恶用心,匪夷所思的是唐德宗居然同意了,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故意为之。接到圣旨后已经76岁高龄,历经四朝沧桑的颜真卿马上明白了一切,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生死劫,但他并没有上书德宗推脱,而是收拾行李准备上路。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傻子都知道颜真卿这是有去无回呀,宰相李勉上奏希望德宗收回圣旨,指出如果颜真卿遭遇不测,将是朝廷的羞辱。

所有人的劝阻都没有拦住颜真卿的脚步,当他路过洛阳时,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叹道:圣旨能违抗吗?

李希烈听说四朝元老、鲁郡公颜真卿来了,打算先给他来个下马威,最好吓破他的胆。于是在颜真卿到达汝州那天,李希烈将他的一千多个干儿子和部将叫来,围住大厅,等颜真卿一进门刚要宣读圣旨,这帮人便抽出刀剑威胁谩骂颜真卿,一个个争着要揍他,结果颜真卿面不改色,脸不红心不跳,一点都不怕。

李希烈见戏没演成,只好出面解围,命众人退下,请颜真卿入座看茶。

李希烈肯定是不会归顺朝廷的,颜真卿手里的招安诏书就是废纸一张,李希烈毫无兴趣,不过他对颜真卿本人却非常有兴趣。

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官拜鲁郡公、太师,德高望重,名满天下,如果能拉他入伙何愁大事不成!李希烈想让颜真卿当自己伪政权的宰相,于是便派人天天去做劝降工作。

为了断绝颜真卿的后路,李希烈先是以他的名义给唐德宗上书,为李希烈开脱罪责,希望朝廷赦免李希烈的罪行,极力为李希烈歌功颂德。

结果唐德宗嗤之以鼻,根本就不看。

捐躯国难

李希烈绞尽脑汁想劝降颜真卿,结果都被严词拒绝,软的硬的都不行,束手无策的李希烈只好把颜真卿关押到蔡州(今河南上蔡)的一座寺庙里。

不久李希烈攻下汴州(今河南开封),并在那里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宝座,沐猴而冠的李希烈想当皇帝却不了解皇帝登基大典的程序,于是派人去蔡州询问颜真卿。结果颜真卿冷冷地说:我老了,虽然曾经负责国家礼仪制度,但现在我能想起来的只有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那意思很明白,你们就死了那条心吧。

不久,朝廷派出的平叛大军四面围困李希烈,战局逆转,李希烈的形势越来越糟糕,看来他的皇帝梦要做到头了。

手足失措的李希烈想起了至今不投降的颜真卿,气急败坏之下派人前往蔡州下了最后通牒,这些人点起火堆,威胁颜真卿赶紧投降,不然就烧死你!谁知颜真卿二话不说就往火堆里跳,被一帮人拉住了。

不久,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被唐军杀死,李希烈大怒,震怒之下决定杀颜真卿泄愤,你杀我弟弟,我就杀你元老。他再次派人前往蔡州,对颜真卿说接旨吧。

颜真卿误以为是长安派来的使者,赶紧下拜接旨,结果使者告诉他皇上赐你死!

颜真卿平淡地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其罪当死,只是不知道使者什么时候从长安而来?

使者说:我从大梁(开封)来的。

颜真卿听了这话大怒,骂道:什么圣旨,那是逆贼!也敢自称圣旨。

旁边的人二话不说扑上去勒死了颜真卿,享年77岁。

颜真卿死后不久,唐军平定李希烈叛乱,新任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他的两个儿子赶到襄城县迎接,朝廷追谥颜真卿“文忠”,赠司徒。六年后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都被朝廷录取为官员,算是优待忠臣子嗣了吧。

颜真卿死后归葬长安万年县旧原颜氏祖茔,不过今天的洛阳偃师市首阳山下也有一座颜真卿墓,不知孰真孰假。

颜真卿这位一代忠臣良将、四朝元老、书法名家,本应颐养天年,寿终正寝,谁知被人暗算惨遭贼臣杀害,令人无限唏嘘,不容青史尽成灰,后人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