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之夜。
开封城里万家灯火,大街小巷人潮汹涌,异常热闹。陇西郡公府里今夜也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门外还挂上了醒目的大红灯笼,不单单是为了过七夕,同时也是庆祝陇西郡公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
七夕夜
陇西郡公过生日,朝廷自然要表示一番嘛。筵席开始不久,开封府尹赵廷美带着皇上赵光义御赐的寿酒登门造访了。赵廷美虽然是太宗弟弟,宗室重臣,但他也是李煜的超级粉丝,对李煜的诗词非常崇拜,这次能代表皇上来李煜府上祝贺他生日是他梦寐以求的美差。
两人见面寒暄一番后,李煜接旨谢恩,随后饮下了御酒,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天夜里李煜便突然诡异地死了。
有说法指出李煜死于太宗御赐的毒酒,那是一种名叫“牵机药”的毒药(据说为中药马钱子),李煜喝酒后再服此药,浑身抽搐,头和脚弯曲到一块,在痛苦挣扎中慢慢死去,年仅四十二岁。
朝廷接到讣告后,追赠李煜太师,追封吴王,以礼葬于西京洛阳北邙山。
李煜原是南唐的末代君主,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北宋,从高高在上的帝王一夜沦为阶下囚,一般那些弄丢了祖宗江山的末代帝王都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遭受后人的唾骂,然而李煜却是一个例外。
他虽然弄丢了祖宗开创的江山,仓皇辞庙北上,一千年来却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理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要从十七年前的一场即位大典说起。
一,最不想当皇帝的人偏偏当了皇帝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南唐元宗李璟病死在南昌,太子李从嘉在金陵(今南京)继承帝位,改名李煜,煜就是阳光的意思,这位新皇帝的光芒会不会普照南唐子民,人们都在观望,毕竟此时此刻北宋的大军已经陈兵长江北岸,随时可以对金陵构成致命一击。
李煜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按说这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可命运太眷顾他,他的大哥太子李弘冀做梦都想当皇帝,甚至一度想除掉李煜这个潜在的威胁,李煜为了避祸只得闭门不出,把自己打扮成不问世事的隐士。
不久,一心想当皇帝的李弘冀突然暴病而死,李璟的二三四五子都夭折了,李煜顺理成章当上了太子,并在几年后毫无悬念当上了皇帝。
相当皇帝的人没当上,不想当的人却躲不开,实在是个黑色幽默。
李煜即位后,南唐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恶化。即位四年后他的皇后大周后不幸病逝,李煜悲痛欲绝,陷入了一段颓废期,一直到后来迎娶大周后妹妹小周后,才走出了这段阴暗时光。
开宝四年(971年),宋军灭南汉,对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围,李煜束手无策,病急乱投医之下,向宋太祖上书主动取消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对外表示皇帝不当了,在国内一切照旧。
李煜小周后
宋太祖多次邀请李煜到开封去聚一聚,喝喝小酒,李煜都找借口推辞掉了,眼看和平统一没戏了,老赵只得图穷匕见,发动武统了。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三路讨伐南唐,攻破金陵,李煜本想自杀,在大臣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告别祖庙,渡江北上,永远离开了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江南故国。
李煜在位只有区区十四年,但这十四年里江南的老百姓也是真心爱戴他,毕竟李煜在位期间确实非常关心百姓疾苦。而且李煜这个人性情温顺、温文尔雅,痴迷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这样的人做了皇帝,手下的大臣们表示很幸福,这种幸福是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想破脑袋都无法体会到的。
李煜的脾气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有个典型例子,有一次一位大臣来向他奏事,李煜正在跟人下围棋,边下棋边听工作汇报,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大臣讲了半天口干舌燥,一看皇上双眼无神,压根没听进去一句,一气之下一把掀翻了棋盘,李煜吓了一跳,吼了一句:
你想当魏征吗!
那人也是倔脾气,一句话顶了回去:臣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唐太宗。
李煜一听这话,不吭声了,命人收起棋盘,没有处罚那位大臣。
当时南唐处决死刑犯,都要由最高司法部门复核签字,仁慈的李煜经常跑到司法部门去越俎代庖,亲自复核死刑犯,他的原则就一句话:能不杀就不杀,能释放就释放,结果大量死刑犯都被减刑或释放了,有些罪大恶极依律应该处死的死囚到了李煜那里也是再三搁笔,不忍心签字,连负责司法事务的韩熙载都看不下去了,多次上书要求李煜不要再干涉司法程序,尤其不要胡乱放人。
仁慈的李煜还是虔诚的佛教徒,痴迷佛法到了狂热的地步,这样的人怎么说呢,仁爱有余而威严不足,当个富贵王爷还行,当皇帝尤其是这种风雨飘摇之下的割据政权皇帝,真是闹着玩呢。
李煜即位那一天起,南唐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不!甚至在他爹李璟时就已经开始了。
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不是他的皇帝身份,而是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的词,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简单几句话就能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场景,一扫词在唐代的艳俗形象,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李煜把伶工之词改造成了士大夫之词,词从地摊文学一跃而成为红极一时的主流文学艺术形式,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宋词。
李煜
因此有人说宋朝征服了李煜,李煜又征服了宋朝,这话有点道理。
关于李煜的词作赏析已经汗牛充栋,我们语文课上也都学过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李煜词作明显分两个阶段:入宋前后入宋后。
入宋前李煜的词虽然也很多,不过说实话乏善可陈,充斥着晚唐五代时“花间词派”的味道,主要以描写宫廷生活、男女感情最常见,其词大多香艳用词华丽,放到今天看也没有多少文学价值。
比如这首艳词: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啥意思呢?人家出来一次不容易嘛,你想咋样就咋样…..
听听这词,再脑补一下画面,不说了,自己品味吧。假如李煜一辈子写的全是这种艳词,只怕今天就没人知道他是哪根葱了。
入宋后李煜的词风一夜间突变,经历了人生巨变的李煜从高高在上的帝王沦落为卑贱的阶下囚,这种梦幻般的身份转变对他形成了猛烈地冲击,李煜仿佛被一记耳光狠狠地打醒了。他似乎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写的都是一堆废纸,他的帝王人生按下了停止键,艺术人生却刚刚开始。
李煜
据说宋军押解李煜一行人渡江北上时,身在长江渡船上的李煜回望南岸的金陵城潸然泪下,写下了一首风格迥异的诗: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你和前面的艳词比较一下,会发现李煜终于顿悟了,可惜有点太晚了,因为上天只留给他四年的时间了。
到开封后,李煜的生活很不如意,虽然封为违命侯,其实就是戴着镣铐的贵族,完全没有自由可言,整日里就是闷在家里闭门喝酒,喝了醉,醒了再喝,要不就是连篇累牍的写词,发泄苦闷悲愤的情感。
李煜的大量代表词作都产生于这短短的四年里,四年时间成就了一代“词中南面帝王”,李煜终于活明白了,虽然太晚了。
三,梦里不知身是客寄居开封四年后,李煜死在了四十二岁生日那个七夕之夜。
他再也回不到日思夜想的江南了,尽管他写了那么多思念江南的诗词,据说江南百姓听说李煜死讯,纷纷自发给他烧纸,大街小巷、乡村荒野都能看到焚香哀哭的百姓,公道自在人心,只是他终究还是回不去了。
江南人闻之,巷哭,设斋。——马令《南唐书·后主传》
望江南
李煜死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他的妃子小周后向宋太宗请求去为丈夫守墓,仁慈的宋太宗批准了请求,小周后跟随李煜灵柩一路来到洛阳,李煜下葬后小周后就在李煜墓附近的一座寨子里住下守墓,不久她也病死在这里,大概和李煜葬在了一起吧。
李煜具体葬在邙山哪里?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只轻描淡写一句:葬河南府北一十里北邙山。河南府就是现在的洛阳市,洛阳市区北十里地大致位于今天的瀍河故道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后李、周寨是孟津县朝阳镇下面的两个村子,位于瀍河故道边,北靠邙山,南临上清宫,这和南唐旧臣徐铉为故主李煜写的墓志铭中的方位记载完全一致。
“呜呼哀哉!二室南峙,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云树。”——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
二室南峙中的“二室”,即嵩山太室山、少室山。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云树,上阳宫,是唐代皇家在洛阳建的别宫,北邙之云树,指北邙山。
李煜的子孙后来都生活在北方,他们死后也都归葬到李煜墓旁,形成了规模很大的李氏祖茔,后李村据说就是李煜后人守墓形成的村子,今天村中还有很多李姓后人,不知是不是李煜后代。
旁边的周寨村据说是当年小周后守墓时居住的寨子,后来形成了一个叫周寨的村子,直到今天,两个村子依旧相依相亲,不离不弃。
乌夜啼
值得一提的是李煜墓只见于史书记载,至今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说至今还没有科学发掘。
后李村一带应该是李煜墓最有可能的地方,八年前文物部门曾在后李村西北发现一座唐宋时期的大墓,经过勘探大墓和李煜生活的时代非常接近,被初步确认为疑似李煜墓。
据村民讲这座已经被夷平的大墓在民国时还有墓冢封土和神道石刻,民国年间大墓被盗,出土了李煜墓志铭,当年有村民亲眼见证李煜墓志出土,可惜下落不明了。
如今后李村中还保留着墓前的石羊等石刻,被放在村民的家门外。
前几年新修的洛吉快速路从李煜墓旁边经过,随之而来的就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房产开发,快速路西侧已经盖满了楼盘,公路东侧的李煜墓怕是岌岌可危了。
上次去查看时那片区域已经竖起了蓝色围挡,只怕没几天平静日子了。
虞美人
李煜葬在邙山是事实,至于具体在哪里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位千古词帝早已经和北邙大地融为了一体,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他的诗词将与这片土地一起永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煜并没“死”,他一直活在一代代热爱古典诗词的中国人心中,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