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是曹魏后期淮南地区爆发的三次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军事叛乱(**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发生于249年(高平陵之变)至258年间,是曹魏宗室与士族对司马氏夺权的最后反抗。三次叛乱虽失败,却深刻揭示了曹魏政权内部矛盾,加速了司马氏代魏进程。
---
### **一、三次叛乱对比表**
| **叛乱名称** | **时间** | **核心人物** | **口号/目标** | **失败原因** | **司马氏镇压者** |
|----------------|---------------|--------------------|-----------------------------|---------------------------|------------------|
| **王凌之叛** | 251年(嘉平三年) | 王凌、令狐愚 | 拥立楚王曹彪,复兴曹魏 | 计划泄露,未战先溃 | 司马懿 |
| **毌丘俭文钦之叛** | 255年(正元二年) | 毌丘俭、文钦 | “清君侧,诛司马师” | 内部分裂,战略失误 | 司马师、司马昭 |
| **诸葛诞之叛** | 257-258年(甘露二年至三年) | 诸葛诞、文鸯 | 联吴抗司马,割据淮南 | 外援吴军无能,孤立无援 | 司马昭 |
---
### **二、叛乱始末与关键细节**
#### **1. 王凌之叛(251年):淮南首义**
- **背景**: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独揽大权,王凌(车骑将军)不满曹芳暗弱,欲立年长宗室曹彪为帝。
- **过程**:
- 联络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因天降异象(彗星)疑为不祥,拖延起事。
- 令狐愚病逝后,部下杨康告密,司马懿率军急袭淮南。
- 王凌未及反抗,服毒自尽,曹彪被赐死,牵连者皆夷三族。
- **影响**:
**“淮南无叛”神话破灭**,司马懿临终前诛杀曹魏宗室,开启“司马代魏”公开化进程。
#### **2. 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悲壮反扑**
- **导火索**:
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为帝,引发毌丘俭(扬州刺史)与文钦(曹爽旧部)愤慨。
- **亮点**:
- **文鸯单骑退司马**:文钦之子文鸯率军夜袭司马师大营,司马师眼创迸裂而死(演义渲染为“吓死”)。
- **战略失误**:毌丘俭困守寿春,未采纳文钦北上洛阳直捣中枢之策,错失战机。
- **结局**:
司马昭接替司马师,联合邓艾、王基围攻,毌丘俭被杀,文钦逃亡东吴。
- **暗线**:
东吴权臣孙峻欲借机北伐,却因内斗未全力支援,折射吴魏衰势。
#### **3. 诸葛诞之叛(257-258年):最后的豪赌**
- **诱因**:
诸葛诞(征东大将军)见王凌、毌丘俭皆灭,惧司马昭清算,遂蓄粮募兵自保。
- **高潮**:
- **联吴困守**:诸葛诞联合东吴,拥兵15万据寿春,文钦、文鸯父子助战。
- **司马昭围城**:司马昭亲率26万大军围城,采用“围而不攻,待其自溃”战术。
- **内讧崩盘**:诸葛诞疑心文钦,杀之导致文鸯降魏,吴将全怿、全端亦叛变。
- **结局**:
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夷三族,吴军退走。
- **象征意义**:
**“淮南三叛”终章**,曹魏地方势力彻底瓦解,司马昭加九锡,距篡位仅一步之遥。
---
### **三、败因深度分析**
1. **政治合法性缺失**:
三次叛乱皆以“勤王”为名,但缺乏曹魏中枢支持(皇帝已成傀儡),反被司马氏塑造为“逆贼”。
2. **战略短视**:
- 王凌迷信星象,错失先机;
- 毌丘俭困守孤城,未直扑洛阳;
- 诸葛诞依赖吴援,却忽视联盟脆弱性。
3. **司马氏权术碾压**:
- 分化瓦解:司马昭赦免淮南降兵,孤立叛军核心。
- 舆论操控:宣扬叛乱者“背主求荣”,争取士族支持。
- 军事压制:司马氏掌控中央精锐(中军),地方军无力抗衡。
4. **东吴外援低效**:
吴主孙亮、孙休时期权臣内斗(如孙綝杀诸葛恪),援军多敷衍了事,甚至临阵倒戈。
---
### **四、历史影响**
- **对曹魏**:
宗室与忠曹派被清洗殆尽,司马氏彻底掌控军政,260年曹髦“甘露之变”被杀,曹魏名存实亡。
- **对东吴**:
三次介入均损兵折将,加速国力衰退,为西晋灭吴埋下伏笔。
- **对司马晋**:
- 司马昭借平叛树立权威,奠定代魏基础。
- 吸取教训,推行“分封宗室,出镇要地”(为八王之乱埋雷)。
---
### **五、与蜀汉对比**
| **阵营** | **内部叛乱** | **结局** | **核心矛盾** |
|----------|--------------------|------------------------|--------------------------|
| 曹魏 | 淮南三叛(士族反司马) | 司马氏强化集权 | 皇权旁落 vs 权臣崛起 |
| 蜀汉 | 魏延之乱(将领内斗) | 迅速平息,未伤国本 | 权力交接与派系斗争 |
| 东吴 | 二宫之争(皇子夺嫡) | 陆逊等重臣被逼死 | 士族与皇权博弈 |
---
**总结**:淮南三叛是曹魏政权垂死挣扎的缩影,其失败不仅因司马氏手段高超,更因汉末以来士族门阀已主导政局,曹魏“寒门法家”路线彻底破产。若深究,可探讨:**若三次叛乱联合发动,能否推翻司马氏?诸葛诞联吴时若孙吴全力支援,历史会否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