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元通书院慈雨 2025-03-15 10:57:33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来时寻路,去时自悟」

之前对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没有深刻的理解。深悟看山是山的执念如藤蔓缠绕,看山不是山,方知万象皆虚妄。

来时路已杳,去时心自明。

一悟之间,天地似换了颜色。

山还是那座山,只是看山的人已非昨日之我。

「看山不是山」

归真的圆融,经历千般叩问后,真正的“见山”不是回到起点,而是超越对“山”的执着。

你不再需要证明山的虚实,不再用概念切割世界。

云卷云舒,山只是山,但你的心已如虚空般包容万物,不再被“是或不是”的二元对立捆绑。

此时平凡中见神性,日常即是道场。

「来时寻路,去时自悟」

寻路时,人依赖经典、师者、法门,如同攀援绳索过崖;

自悟时却发现真正的“路”不在他处,恰是放下绳索后脚下生根的坦然。

禅宗常说“不立文字”,并非否定修行次第,而是提醒:最终的解缚,只能由心穿透一切教条。

师父的手指可以指向月亮,但看清月光,必须用自己的,

你会在某个清晨突然“看山不是山”,又在某个黄昏重新“见山是山”;

上一刻觉得豁然开朗,下一刻又堕入迷雾重重。

这正是修行的慈悲,它允许人跌倒、怀疑,甚至懈怠放逸,因为真正的觉悟不在完美无瑕,而在每一次破碎后的重新看见。

化入生活,行住坐卧皆是禅。

洗碗时专注水流的温度,困境中觉察情绪的起伏,与人相处时与沉默中达共鸣!

若有一天你不再纠结“山是什么”,而是与山共呼吸,与万物共悲喜,那一刻,寻路与自悟早已融为一体,你便是自己的彼岸。

修行的意义,终究是让灵魂在尘世中自由穿行,不避烟火,不惧泥泞。

(写于朋友前日朝圣之感悟,与你共勉)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 2025-03-15 22:26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青原行思的修行经历。见山是山为凡夫知见,认妄为真;见山不是山,已见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但是尚未圆融,还在区分真与妄。更进一步,见山只是山,如镜照物,现量境界,法尔如是,在这上面起心动念作各种分别,心便有了落处,即不究竟,故而不作分别,原原本本,山就是山,哪还分什么真与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