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的节日,也是从小到大印象最深,最有盼头的节日!
百科上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1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从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前是比较注重祭祀,皇家都会举办很盛大的仪式,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到现在还有舞龙舞狮这样的传统项目,为春节喝彩!
现在民间都以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过了年!记得我家乡的俗语,小时候妈妈就常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时候,我们家几乎就是按照这个顺序过年的,北方的年味少不了各种油炸制品,那可是贪吃的我们期待的时刻,妈妈说,把鸡鸭鱼肉放到油锅里过一遍,这叫过油,过了油,才是过年!
除了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还有新衣服,也是盼了好久,等到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心鞋,早上一出门,邻居几个小伙伴儿一起,就各自开始“炫耀”,自鸣得意的小神情到现在都能想起来!
小时候对钱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只有过年亲戚长辈给压岁钱的时候,才明白那一张张各色的纸票子,多来之不易,因为每次交给妈妈后,妈妈都会小心的收好,说“我给你放着,长大给你”,可是长大后,再也没给我,但我知道,早已经花在了我身上!
2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源自古代的桃符,到现在已经成了批量生产的东西,还是怀念小时候一家人贴春联的场景!
大年三十是除夕,辞旧迎新的一天,这天爸爸让村里的一位爷爷给我们写春联,那位爷爷毛笔字真不错,大笔一挥,马上一副春联就好了,尤其是贴到院子大门上的,每次都写得大气磅礴,内容也都是对来年的愿景,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诸如此类!
每次贴春联的时候,妈妈把浆糊做好,我们把春联都刷上浆糊,除了贴门口的春联,我们还有五谷丰登,一路平安,出门见喜,六畜兴旺,各种地方各种贴,还有门神,记得家里贴的最多的是秦琼和关公!低的地方我跟弟弟贴,高一些的门口爸爸贴,一家人喜气洋洋,一下子有了新年的感觉!

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热腾腾的饺子,就等着倪萍他们出来了,看春晚啊,还记得那年的舞蹈《千手观音》让我们惊艳,还记得本山大叔的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了好久,还记得那首《难忘今宵》经久不衰的每年传唱,所以忍着困意,也要熬到零点钟声响起,到院子里看我家放鞭炮,看远处人家放烟火,大喊一声新年快乐,那是由衷的欣喜!
到正月十五晚上,吃过妈妈煮的汤圆,跟小伙伴们约好挑灯笼,蜡烛点上,拿一根小细棍挑着,火红的灯笼照着我们的小脸儿,挨家挨户的门口走一遍,这就是我们的元宵节!
3
过年是小时候的期盼,长大后却又爱又怕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大,过节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开始从你的学习成绩聊到了你的终身大事,从你的月工资聊到了买房买车,从你的年龄聊到了你的身材,总之,各种尬聊!
让你恨不得钻地缝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毫无怜悯之心,以至于过年在外漂了一年的你,看看银行卡,看看火车票,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在想要不要回家?
已经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的你,在老家更跟那些家长里短,张三李四聊不到一起,只是最后还是想回家,看看父母头上的白发,抚抚他们脸上新增的皱纹,甚至只是想那一口妈妈做的拿手菜!
4
回家吧,对联贴的少了,门神几乎不贴了,给爸妈买了新衣服,看他们高兴就好!春晚再也没兴趣看了,还不如群里抢个红包来劲,妈妈喊了几遍吃饭,嘴里的答应着,眼睛始终不离手机屏幕!
春节的年味儿少了,但年货该备的还要有,所以回家跟老爸老妈上市场买年货,感受一点因过年而带来的热闹感,也不错!买肉买菜买各样年货,满载而归!
初一开始,走亲访友了,长辈说着你听着就好,再也不去在意了,也不跟他们计较了,一年不见,也没有甚是想念,突然发现,你该给小朋友们发压岁钱了,时光荏苒,又是一个轮回!
转眼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也不挑灯笼了,最多买个电动的玩具灯笼,也不过一时的新鲜!开车出去各种堵,来到各大景区和公园里,都有各色花灯展示,初见漂亮,再见就失了美感,久而久之,正月十五就懒得出去了,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想出去凑热闹!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过节也是快餐式了,春节不再那么期待,不再那么重视,也有各种各样的过年方式,但只有家的感觉没变,家里人的亲密感没变,对故乡的牵挂没变,心里对家的思念没变!
2020年,不管你在哪里过年,怎么过年,都祝你一路平安,事事顺心,新的一年,轻装上阵,从心出发!
作者:璐儿十三,赏人间烟火,品儿女情长,立志跟孩子一同成长的80后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