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像架设了围栏,保护文物的意识已觉醒

醉薇聊历史 2023-02-22 12:56:14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因皇后谥“孝慈”而名孝陵。

本组图片拍摄于1909年,为西洋游客游览明孝陵时所拍摄。有意思的是,当时神道两边精美石像生都已架设上了围栏, 反映了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

明孝陵

骑着毛驴游览明孝陵的洋人。其旁边的建筑分别是大金门和四方城。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有三孔券门,采用砖石砌筑,两边原有红墙围绕,此时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建筑。

四方城

进了大金门,迎面建筑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因其平面呈正方形,俗称“四方城”。四方城原是重檐歇山顶城楼式建筑,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可惜的是,早在太平天国时期,精美的屋顶便已被损毁。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四方城中心位置竖立着一座近三丈高的大石碑,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在清末的老照片中,经常看到外国人站在石碑底座上照相的情景,高大的碑体上画满了各种洋人涂鸦。

神道

神道又名天道,是通向死者陵墓的道路。 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墓前大型石刻,因此被视为开端。从这张神道的全景图看,当时明孝陵神道两侧是石像生和翁仲已全都被木笼子围了起来。

獬豸

洋人游客和本地向导在石獬豸前的合影。向导穿着草鞋,光着膀子骑在毛驴上,手里拿着两把雨伞。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头上有独角,是一种可以识别善恶、明辨是非的灵兽。

石骆驼

骆驼是一种能吃苦耐劳且能长途跋涉的动物,大概朱元璋很赞赏它的这种品质,故在其陵寝前专门放置了骆驼,这种设置在唐代、宋代的帝王陵前从没出现过。

石象

体型庞大且憨态可掬的石象,身上满是涂鸦,它们的耳部都有破损。从清代便开始流行往石象背上扔石子祈福的习惯,象耳是整个雕像最薄弱的地方,它的损坏可能与这种恶趣味有关。

背上的石头

这张照片是约翰·汤姆森于1872年前后拍摄的,石象背上残留的石头不但多,而且个头很大,说明在当时这种做法便已非常流行,包括前面的两头卧象也未能幸免。

石马

在陵墓前设置石马从唐代便已成为定制,不过从前所立的石马皆马镫马鞍齐备,而明孝陵前的石马却没有配备任何马具,显得十分特别,可能是为了与其他石兽相匹配的原因。

照相的男子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给石人石兽加筑围栏的必要。这名男子当是一个权贵子弟,骑着自行车来此踏青,不但踏青,而且踏马,一脚踩着马背,一脚踏着马头, 做出一副很酷的造型。在不远处,可以看到两根望柱的顶部。

望柱

明孝陵的望柱有两根,高达6.52米,用块白玉石雕琢而成。两根望柱位于石象路和翁仲路的交界处, 神道由此从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

石武将

望柱之后的神道叫翁仲路,沿路排列了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武将戴盔披甲,服饰雕琢的相当精细,其手中握着的礼器叫骨朵,一改从前武将双手拄剑的传统,减少了刀光剑影的杀气。

文臣

翁仲路上的文臣身穿宽袖大袍,足蹬云头靴,手执笏板,一副上朝时的庄严和肃穆,与石象路上的石像生相比,武将和文臣的雕刻更加精细和用心,虽已过去数百年,依旧栩栩如生。

排位

明孝陵内供奉的朱元璋牌位,雕刻的繁复精美,上面写着“明太祖高皇帝”的字样。供台上摆有香炉和烛台,在牌位的下方,同样出现了洋人的胡写乱画。

明故宫

最后放一张明故宫的照片。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两里,周长十八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后,这座皇宫便逐渐没落了,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遂成为了图中的模样,不由让人感慨岁月的无情。

更多(共四十六组)金陵老照片,敬请观看下方的《江苏南京老照片合集》!
0 阅读:21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